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沈阳故宫采取地热取暖:锅灶烟道设计在地下(图)

2012年10月31日 08:07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姜渌波

沈阳故宫清宁宫里的西炕

雨雪天气猛然来袭,沈阳气温骤降,毛料皮料加身的人们,掐着指头盘算着供暖来临的日子。古人是怎么取暖的,古代辽宁人的采暖方式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尤其是东北人集体记忆里的火炕。

1、从“土石封火”说起

早在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就开始使用火。当然,那时候我们的祖先还不会人工取火,他们只懂得使用自然火(天火)。但是他们如何保存火种,并保持它们长久不灭呢?

据专家推测,金牛山人在生火之前先在地面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石头圈,以控制篝火的范围,类似后来的“灶”,然后在“灶”里烧烤食物。从遗迹可看出,灰烬分布于石圈内,灰烬层在剖面上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灰烬层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分布许多石块,表面由于长时间烧烤而层层剥落呈粉末状。这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叫“土石封火”。看着这些遗迹,我们尝试想象一下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的生活场景:他们白天外出打猎,晚上回到洞穴,扒开封火的火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燃起,周遭一下子暖和起来,人们端坐在篝火旁,烧烤白天打猎的战果……

时光拨转到距今7200多年的新乐人时期,人们穿着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围在篝火前取暖做饭。在新乐遗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房屋内对火塘的设置。火塘就是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坑,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新乐遗址出土文物最多的二号房址的建筑为半地穴式,下面深约有40厘米,起到了避风保暖的作用。房址面朝东南,最大限度地保证太阳热能的利用。新乐遗址出土了一批经过打磨的石斧,它们多被放置于火塘附近,据专家推测它们可能是与移植或保留火种有关,或是一种撮取炭火的专用工具。  

2、沈阳故宫采用“地热取暖”

现代人们装修房子,最时髦的采暖方式莫过于使用地热了——既保障了温度,又节省空间。其实在300多年前,“地热”取暖方式就为沈阳故宫所采用了。

当时的工匠,把锅灶的烟道设计在地面下,从地下通到各个宫内。比如清宁宫地下的烟道,呈鱼刺形,中间是空的,当锅灶处有火燃起时,余温就会沿着烟道烘热地面,这样既增加室温,还节约了不少能源。有趣的是,烧炕和加热地面的烟囱并没有修建在房顶上,而是建在屋后的地面上,高大的烟囱不但有很好的排烟效果,而且使皇家建筑整洁美观。皇太极夫妇居住的清宁宫,为典型的满族建筑风格。北、西、南三面均有火炕,当年皇太极曾坐在炕上召见臣仆。

除了这种集中供暖,各个宫内也都备有火炉。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足、四足的,有点像古时的鼎。小的则如西瓜一般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火炉里燃起炭火就可以取暖。北方冬天漫长,即使是在皇宫之中,烧柴取暖也是个大事,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不同,每日供应木炭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

古代“地热取暖”虽然好处多多,但是这种灶坑用于生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向室内各个角落的取暖方式,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产物”,单是铺设地下烟道一项,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种“地热”只在皇室住所和寺院中才有发现,而一般的臣民们更多采用东北老人熟知的“火炕”。

3、火窝子、火墙和火炕

现在大凡有人腰疼腿疼肩膀冒凉风时,家里老人总会这样支招:“床太软了,要是睡农村火炕烙烙就好了。”东北老人口里常说的火炕,其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早在《诗经·小雅·瓠叶》就有“炕火目炙”的记载,意思是说举着物品放在火上烤炙,有取暖加热的含义。火炕源于古代的“火窝子”,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坑,坑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地面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迅速演变为火炕,跟着人们进入了村舍。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东北先民沃沮族人的发明。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只是那时的火炕是单洞的,很窄的。想必当时也只有老人和孩子住在上面,享受着那份珍贵的温暖,度过漫长的严冬。后来,人们发现把火炕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它移到某一侧靠一边。后来又发现烟道可以加宽、加多。这样,冬天享受这一温暖的人就多了。这就逐渐形成了真正的火炕,并成为房屋之内最重要的设置。

火炕采暖是通过在加火口燃烧燃料产生热烟,当热烟经过烟道时将热量传导给烟道上方的炕面,再由炕面通过热辐射使整个居室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采暖的目的。火炕的加火口同时也是做饭的灶口,俗称“炊事采暖一把火”。火炕的炕面同时也是人们日常起居、休息、就餐的场所,甚至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炕都是用砖搭的,其实早期的炕是用土坯搭的。做土坯跟做砖的方式相似,就是把干草跟泥搅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见方的土砖(脱坯的活很累,民间称为“四大累”之一),这些土砖晾晒成型后,便可用来垒屋子,盖仓房,垒猪圈,当然这些土砖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垒火炕。土炕的炕面可得注意加工结实了,免得炕面烧着烧着就塌了。会盘炕的人算是不折不扣的手艺人。炕盘得好,炕面不但热的时间长,受热还均匀,即使三九天烟筒里有霜,炕也好烧,屋子里不冒烟。要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盘炕的好手艺人,家家户户都要请他来帮着搭炕——这样的能人,民间统称之为“炕神仙”。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火炕 地热 金牛山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