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慈禧行宫仅剩残垣断壁 大修只为吃顿饭(图)
迷信朝向背运拒不入住行宫
慈禧进入河南之前,曾经多次发布旨意:尽量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但实际上,这种故作姿态只是表面文章,从慈禧在三门峡这段行程来看,可谓扰民不断。
10月17日,慈禧一行赶到灵宝,由于这一天随行的王爷你争我抢,既堵车又堵心,慈禧就想在灵宝多待两天。这一天,京城传来好消息,北京的议和已经接近尾声,庆王奕劻已经抽出身来,准备到开封迎接銮驾,这让慈禧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看来回京再也无忧了。
10月19日,慈禧一行从灵宝出发,走了六十里,到达陕州(今河南陕县)。慈禧异常迷信,从西安出来后,每到一地,基本都是从南门进,然后从东门走,这次也不例外。在陕州,给慈禧一行预备的原本有两处院子,一个是河陕汝道署,一个是陕州州署,但因为河陕汝道署署内“有园有圃,颇具亭台池榭之胜”,而州署中“亦小有园林,但多株荒废尤甚”,所以慈禧一下子相中了河陕汝道署的院子。
由于第二天是九九重阳节,慈禧就在陕州又多待了一天,赏菊插花,饮酒happy。
第二天慈禧一行从陕州出发,出东门,走到陕州辖区内的张茅镇驻跸,虽然当地官员提前为慈禧建好了行宫,但张茅镇太小,只给老佛爷准备了下榻的地方,随行的官员没了睡觉的地方,有的官员只好赶往下一个歇脚的地方——英豪镇。由于夜晚突下大雨,有的官员干脆在车上过夜,冻饿交迫,苦不堪言。
其实官员们受这点苦不算什么,更苦的是英豪镇的老百姓。慈禧到张茅镇后,恰逢大雨,第二天走得很迟,而英豪镇的官员早就接到消息,说慈禧马上就到,那年头既没手机,也没电话,不知道这个马上究竟是什么时候,若误了时机,恐怕谁也吃罪不起。于是,地方官员一大早就让镇上百姓一街两行站在雨地里候驾,人人淋得像落汤鸡,又不敢离开避雨、吃饭、喝水,直到中午时分才迎来老佛爷的銮驾。
10月22日,慈禧一行到达观音堂。观音堂为陕县东部一个小镇,这里至今仍流传着慈禧冒雨住民宅的故事。
据说慈禧到了观音堂后,一看行宫坐南向北,有背运之嫌,当即怒不可遏,拒不入住。幸好观音堂的大户周家之宅是坐北朝南,且青砖瓦舍,五脊六兽,照壁回廊,也算体面之宅。慈禧冒雨视察后,也顾不得那么多,就点头答应住周宅。
慈禧回銮,六十里要建一行宫,沿途要黄土铺成御道,扰民不断,正因如此,慈禧所过之处,不断留下人们对慈禧窘迫的奚落、嘲讽故事。
当年行宫如今院落残破
2011年10月17日,我来到义马市,寻找当年慈禧回銮时的行宫遗址。
听了我的来意,义马市文化局副局长魏笑东说:“那个地方我知道,很长时间没人去看了。慈禧回銮这个事很重要,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是个大好事。”
文化局宣传科科长马留松开车,魏笑东指路,我们出了义马市区,一直往西行。石河村在义马市区西南,不过几公里的路程,由于这几年当地基础建设力度很大,险些找不到路。
在石河村口,一位村民听说我们来找慈禧行宫遗址,大声说:“顺着前面这条土路一直往东走就看到了。”
顺着土路走了大约三百米,看见一堵残破的院墙立在路旁,和两边现代化的院落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听说我们的来意,忙说:“这就是,慈禧当年就住在这儿。”
老人姓古,64岁。他告诉我们,村里大多数人都姓古,古姓在这儿是大姓。“我小时候听说,当年老佛爷从西安过来,那排场大啊,到哪儿都吃好的住好的。咱村有个大财主,姓古,就孝敬慈禧,把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让慈禧住了一个晚上。”
魏笑东听了老人的讲述,笑着对我说:“这个说法是不确实的,古代制度是官不入民宅,慈禧不可能住到土财主的院子里。据《渑池县志》(古代义马归渑池管辖)记载,慈禧住的这个院子很有可能是当地官员临时修建的,得到了古财主的资金‘赞助’,而且慈禧和光绪赶到这儿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就吃了一顿午饭,饭后小憩一把,下午就接着赶往新安县了。”
为了慈禧的一顿午饭和午睡,建起的这座临时行宫规模并不大,但很讲究,整个院落为“前院后宫”,后宫有9间上房,是给慈禧和光绪准备的,两侧有几间东西厢房,是太监和宫女们休息的场所。
如今,后宫的房子已经破损,很多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从厚厚的夯土和整齐排列的条石构造来看,房屋的修建尽管仓促,但颇为细致。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