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门峡慈禧行宫仅剩残垣断壁 大修只为吃顿饭(图)

2012年08月03日 14:29
来源:大河报 作者:朱金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义马慈禧行宫,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

慈禧回銮·黄龙旗下的过客”系列之

□记者朱金中实习生姚晨雨文图

引子

1901年10月6日,慈禧从西安启程,一路往东走。10月12日,看见一道关隘,上写“潼关”二字。过了潼关,进入灵宝,就进入河南境内了。

河南大小文武官员都早早地在边界上迎接两宫銮驾,欢呼的自然是“万寿无疆”、“太后吉祥”之类的马屁之语。不过,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的河南四品卿衔道员吕永辉上了一封奏折,请求皇上和皇太后考虑迁都洛阳。

吕永辉是何许人也?我查了查资料,大小也算个名人,当过河南永城的知县,据说游遍永城各处景点后,一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八首诗,一诗一景,合称“太丘八景”,为当地留下一段佳话,造就了永城“太丘八景”的美名。

这位书生如今也来掺和迁都一事,此奏折一递上去,随行的官员“皆目笑之”。

朝中官员“目笑”吕永辉,并非因为吕永辉人微言轻,妄言朝政,而是一种过来人看后来人的心态在作怪。

其实迁都一说,并非从吕永辉开始。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朝廷一些官员就上奏要求迁都以避“海上洋人之祸”。到了戊戌变法,康有为更是提出让光绪仿照俄国彼得大帝,“迁都定天下之本”。庚子之变,慈禧逃亡途中,太原、西安各地官员也有过迁都的呼声,吕永辉的奏折只是抓了“迁都论”的一个小尾巴而已。

为什么要迁都?原因很简单,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央政府的威胁无一不是来自海上,对于有海无防的清廷来说,北京作为首都,极易受到威胁。

至于迁往何处?大家的建议五花八门,有的说西安,有的说洛阳,有的说武汉,更有说迁到成都的。其实,建议迁往这些古城的书生文人大多压根儿就没去过这些地方,清流论证,基本都是打嘴炮。

当然,其时反对迁都的也大有人在,反对的理由都有一条:“久失王道。”

西安、洛阳不适合做首都,为什么久失王道了呢?

历史学者、央视《嵩山秘笈》撰稿人杨超认为,“久失王道”只是一个古人概念化的说法。北宋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南移,传统的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大致在河南、山西、陕西地区)经济繁华不再,中国的首都开始摆脱黄河一线布局,调整为京杭一线布局(南京、开封、杭州、北京)。水路交通能为京城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援,尤其是火轮船引进中国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西安、洛阳两京失去繁华经济的支持,自然就显得王道不够了。”杨超说。

实际上,清代那些主张迁都西安的清流士大夫在北京时“引经据史,言之侃侃”,但跟着慈禧跑到西安后,“多半亲历其地,顿觉久失王道,不敢复持前议”,至于洛阳,更是没人提了。

所以,朝廷大臣们对吕永辉的评价是“书生目论,大都如此,吕亦同受此病也”。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行宫 吕永辉 古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