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探陈查礼:树立中国人正面形象
2010年11月25日 11:10 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7年笔者游俄罗斯,莫斯科的金发女导游口若悬河(信口开河,所说多半不符事实),内子笑问其金发是天生的还是染成的,她冲口而出:“成吉思汗之后,欧洲已无天生金发!”旨哉斯言。当年蒙古骑士横扫欧亚二洲,奸淫掳掠,竟然改变了欧洲“生态”?!说相貌有点像亚洲人的欧人有蒙古血统,永远正确。

夏威夷警探郑阿平的事迹,启发了毕格斯在他的侦探小说中加入华探陈查礼这个角色,事实证明极为成功。六本“陈查礼探案”均为畅销书且被译为多国语言——包括由我国侦探小说大名家程小青(把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为霍桑侦探小说作者)翻译的中文(不知什么缘故,内地群众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陈查礼探案集》,收三部小说,但译者另有其人);改编为电影后,更大受欢迎,霍士电影便凭这系列电影,轻易渡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期的经济难关。而毕格斯亦因之发了小财,可惜他去世时只有四十九岁,陈查礼电影只拍了四部,这意味他种了树供后人乘凉。但演活了陈查礼的奥兰得益匪浅,以其每部片酬高达四万美元(约为整部电影二十万制作费的五分之一),这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奥兰多才多艺,曾把瑞典名家小说译为英文,后因饰演这名“华探”而成名,他亦陈查礼“上身”,不仅学习中文、书法(笔者无法找到他这方面造诣的记载),还到中国旅行。他于1936年3月22日抵达上海时,真是万人空巷,争睹这位在国际上恢复中国人名誉的“华探”的风采。陈查礼令中国人扬眉吐气,中国人对奥兰曾扮演丑化中国人的傅满洲一事已忘得一干二净——1932年,当傅满洲电影《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女主角为大名鼎鼎的Marlene Dietrich和著名的华裔大明星黄柳霜)在上海上映时,不但影片因群众上街反对而迅速“落画”(被禁),扮演傅满洲的奥兰亦成为过街老鼠。可是,大约四年后《上海血案》(Charlie Chan in Shanghai)于1936年8月8日在融光大戏院公映时,上海观众已原谅奥兰过去的“所作所为”,因为“华探”陈查礼令中国人在世人面前站起来了。看当时这出电影的海报上的宣传句子:“中国大侦探陈查礼匆匆来沪破获国际私运机构”,便知国人的观感,而爱屋及乌,奥兰亦大受欢迎。据黄运特的考证,鲁迅和许广平均是“陈查礼电影迷”(第二十六章注九),对奥兰的演技尤为欣赏。与银幕上的陈查礼烟酒不沾唇不同,奥兰嗜酒、烟不离唇,唯三杯落肚,扮演中国人活龙活现,尤其酒后使他语调缓慢,更像这名英语不灵光的“华探”。饮酒有助提高演技,令奥兰有放胆大饮的借口,结果导演要为他请“护士”,以监督他不会酩酊大醉……酗酒和吸烟最后夺去奥兰的性命(可能死于肺癌)。晚年他与美国妻子离婚,回瑞典,与艳星嘉宝(Greta Garbo)过从甚密,但只过了三四个月便病逝,得年五十八岁!

和郑阿平一生未离开夏威夷不同,陈查礼曾在伦敦、巴黎、埃及和上海办案,各地风光名胜“入画”,大增上座率。而陈查礼的对头人及助手,有不少是当时得令的明星特别是女明星,令观众起哄……《陈查礼在埃及》的女主角,当时叫丽塔·卡西诺(Rita Cansino),便是后来改艺名红透半边天的艳星丽塔·海华斯(Rita Hayworth)!

陈查礼探案和郑阿平的经历虽然“两不相干”,但毕格斯对这位令他产生写“华探”灵感的夏威夷“杂差”(粤语,便衣侦探)甚有好感,曾于夏威夷与郑阿平相聚(郑的侄子当翻译,可见郑阿平的英语水平甚低不能谈问题),《陈查礼传奇》中对此有具体而微的描述。书中所附郑阿平(胸前挂满勋章)的相片,与电影中陈查礼的扮相简直判若两人。对他们的相会,《檀香山星报》图文并茂报道,标题为“作家与活生生的华探相逢”。不过,郑阿平造就了毕格斯名成利就,可他一点经济利益亦未能分享。不知是为了宣传还是其他缘故,毕格斯曾以五百美元为酬,邀请郑阿平在陈查礼电影中亮相,为郑所拒。但郑对此系列电影甚为欣赏,不错过每出在夏威夷上演的“陈查礼探案”。当电影在夏威夷拍摄时,他天天到场“探班”,与奥兰合照,而且非常投入。在一场戏中有人提议陈查礼设法找部“测谎机”才不致为疑犯所欺时,郑阿平笑说:“测谎机,我家有一部,内子便是。”令在场者开怀大笑。

毕格斯塑造陈查礼这名滑稽可笑却又知礼、温文且不失机智幽默常常“爆肚”(临时编“台词”)的“华探”,固然是美国对华“仁慈期”的产物,亦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美日关系日趋紧张而美中关系则日益密切有关。美国大量拍摄陈查礼电影的同时,停拍日本侦探“原先生”(Mr. Moto)的系列电影。谁说电影与政治无关?

不过,陈查礼小说及电影受市场欢迎,根本问题是毕格斯及他去世后电影公司聘请的编剧麦当劳(P. MacDonal)生花妙笔的功劳。他们以生动的文笔及具中国特色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一名谦卑、守法、沉着、机敏、认同美国价值观、效忠美国社会而又以类似“子曰”不合英文文法的格言(Pseudo-confucian aphorisms),说出一些看似无稽惹笑实则饱含哲理的“金石良言”,而这些带有喜剧成分的子曰式格言,成为破案后谐谑式收场的“招牌”,令观众带着愉悦的欢容离场!正因为它们为观众受落,不少还成为流行的时髦词汇。美国通俗小说作家候活·柏林于1968年,配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陈查礼电影节》,写了一本《陈查礼嘉言集》(Charlie Chan's Words of Wisdom),市场反应不错。2000年他再编《陈查礼电影百科全书》(H. M. Berlin: The Charlie Chan film Encyclopedia,McFarland;笔者手上的一册是2005年的“再刷本”),不仅把陈查礼六书主要人物加四十七部电影里的演员、编剧等工作人员清楚列出,还收了所有出自陈查礼之口的精句警言(Chan's Proverbs)。而这些“谚语”的精华,黄运特将之归纳为“陈查礼特色”(Charlie Chanism),附于《陈查礼传奇》书后,其中不乏如今看来仍清新可喜且令人发噱的句子,如“给做错事的人以忠告,有如给死人吃药”(Advice after mistake is like medicine after deadman's funeral)、“黑夜中的猫皆为黑色”、“猜测十分宜廉但估错代价昂贵”(guessing is cheap but wrong guess expensive)、“不痒的人很少搔痕”(Man seldom scratches where he does not itch)、“心胸如降落伞要打开才有用”、“杀人如食炸薯片,一吃便停不了口”(Murder like potato chip-cannot stop at just one)、“乐观者看见炸甜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圆洞”(Optimist only sees doughnut, pessimist sees hole),还有(经济学家请注意)“理论有如令眼镜模糊不清的雾气”(Theory like mist on eyeglasses-obsoures facts)!

在紧张悬疑很多时是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出现这类令人开怀的子曰式隽语,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陈查礼探案”至今仍有市场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因。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林行止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