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贾平凹谈遗憾:三毛自杀前无缘见一面(图)

2013年08月15日 09:12
来源:晚报

说起陕西的农村,大家往往会第一时间联系到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从《废都》到《秦腔》再到新作《带灯》,随着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变化,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内容在变,写作风格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写作本身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

今年夏天,贾平凹应邀参加第十届上海书展,并作为多场活动的主要嘉宾,与大家交流文学创作。昨天下午,贾平凹走进星尚频道的“今晚我们读书”节目,一口陕地土话的他令记者应接不暇,他更一再感叹“时光过得真快,始终还记得那时我是单位中最小的。如今,居然已经六十了,但还是感觉心里有很多东西还没写出来。 ”对于贾平凹来说,写了四十年后仍然觉得没写够:“有人问我怎么还不写自传,我想说,原创的还没有写完呢。等我年纪大了,写不出新东西了,到时候再写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写家里的收藏。 ”

谈写作:伤愈的小草开出花来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平凹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这四十年中,遭遇创作低谷,也获得过奖项高峰,如今更是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贾平凹说:“人生起起伏伏,我一直坚持的只是潜心创作,别的都不管。在生活中,我算不上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干部、好领导。 ”曾经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颗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先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继续坚持写作,并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奔波在乡间,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当被问及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为何还是没放弃写作,贾平凹半开玩笑地答道:“我别的都不会,只能搞创作呀。 ”

贾平凹也坦言,如今年纪大了,明显会感到创作激情不够:“那会儿写《废都》最顺的时候,一天能写一万字,现在一天只能写个几千。 ”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写下去,他说:“写了四十年也还没写够,很多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写进作品中的东西,还没有表达出来,如今的创作还不够。 ”他对作品的要求极高,一部小说要写好几遍才能成,往往小说写到十几万字,看着不满意,就全部作废,最后问世的作品至少要经历这样的折腾三四遍。

贾平凹透露,自己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广州,“感受一下时尚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会去贫困的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两头不同的生活,才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 ”他的作品落脚点仍是中国农村,仍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每天的生活:“社会基层有太多的问题,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一直以来,贾平凹的愿望都没有改变,“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另悉,贾平凹正在写一部新作品,具体内容、篇幅并未透露,贾平凹笑着告诉记者“还早得很哩”。

谈新作:在短暂的生命里发出微弱的光芒

新作《带灯》与贾平凹擅长的题材一脉相承,是关于陕西农村的故事,作品叙述一位充满文艺青年气息的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工作,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改名为“带灯”,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遇到农村中各种复杂矛盾的问题。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情况,并且涉及不少敏感地带,创作时,贾平凹对于作品能否发表并不是太在意,“万一发表不了就不发表,我多一部作品、少一部作品,也无所谓。把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传达出来就可以了。”稿子寄给《收获》杂志后,在2012年年底就顺利发表,没有删去任何内容。《带灯》在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带灯》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贾平凹结识的一位乡镇干部,“她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我的手机号,开始跟我短信联络,她的文笔非常好,透着灵性,但与在学校中培养出来的‘灵性’完全不同。 ”与她的接触,给了贾平凹创作的冲动,“书中甚至有不少精彩的话,都是直接引用她给我的信件。 ”

贾平凹说,现实中的带灯同作品中一样,是一位有智慧有才气的女性,书中的故事大多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带灯不同于很多出口成脏的乡镇干部,她身上有亲近农民的朴实,也有作为文艺青年的优雅。她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她与农民打交道非常真诚,也因此能够顺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像《带灯》的结局,农村基层的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带灯就像是萤火虫,在短暂的生命里发出微弱的光芒。贾平凹说,这样的人生其实也挺幸福的,简简单单地活着,尽自己所能发光发热,贡献所有的能量,然后逝去。

虽然《废都》在1997年就获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但直到21世纪初,该书才再版,这甚至被有些人说成是文化出版界的一个大事件。胡宗锋坦陈,翻译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 “翻译界都清楚,英译汉相对容易,汉译英本身就难,加之贾平凹语言非常生动,而如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的精准的那一个词,不能不用心去琢磨。 ”书中,《废都》译成“TheAbandonedCapital”(被抛弃的都城),小说男主角庄之蝶,译成Butterfly,采取了音译加意译方法。 ”胡宗锋、罗宾后来花了3年时间来翻译这部40万字的《废都》,以1993年出版的《废都》为蓝本,因“此处删去”而出现的“”也将被保留。但该书的出版社、出版时间还没落实,胡宗锋解释原因在于“目前联系的外国出版社较多”。

谈遗憾:三毛自杀前无缘见一面

访谈中,他也回忆起了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段奇缘。“没能与三毛见面,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

1991年前后,当时贾平凹还在进行《废都》的创作,“三毛的朋友找到我,说三毛曾经来过西安,当时就很想来找我,她很喜欢我的作品,但感觉如果见了面可能就没有意思了,不如保持神秘感。但之后又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来拜访我。还托朋友问我,如果转年来西安时,能不能让我借她一辆自行车,陪她到商州走动走动,还希望我能寄几本书给她。 ”

但当贾平凹如约把信和书寄出后,二十天后竟传来三毛自杀身亡的噩耗。再后来,贾平凹还特别去祭奠过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三毛去世后,她的朋友受托,带着她的部分遗物来到大陆,要葬在鸣沙山,但是因为怕太多人去打搅,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哪里。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去新疆时,特别转到鸣沙山,祭奠三毛。”回忆往事,他又一次感慨时光飞逝,“三毛走时四十八九岁,一晃眼,都那么多年了。 ”

新闻链接

《废都》英译本完成

贾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删

晚报讯今年,离贾平凹完成他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正好过去了20年。近日,这部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小说英文版翻译完成。翻译工作由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宗锋和英国学者罗宾共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历时三年,目前他们正为争取小说在年内出版而努力。据胡宗锋透露,对于英文版《废都》的翻译,自始至终,贾平凹只提了一个要求:“翻译时,原文一句也不要删。 ”

一直以来,《废都》都被形容为一本“世情小说”:它以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安的当代生活为背景,以“闲散文人”庄之蝶与几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的起居生活穿插其间,宛如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风俗画。小说面世后,一方面以其对世俗生活的深入关注和精确临摹而获得赞誉,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弥漫其中的颓废思想,特别是性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贾平凹 废都 带灯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