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力:毛泽东背影照曾被定级为“不宜发表”
带着当下的问题,观看历史
读+:能否向我们的读者展示一些从未刊登、“不宜刊登”的老照片,并讲述一个从未讲述的故事?
冯克力:我在书里也提到了,新华社摄影部资料室曾经有过一段很宽松的时期,只要我们付很少的一些费用,通过很简单的程序就能拿到珍贵的照片。后来,审批手续越来越复杂,拿图越来越难。
有一次,我去他们那里挑选了一组摄于1956年公私合营的照片,照片反映荣毅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依然过着优裕的家居生活。这些图片曾经是公开发表了的,目的是宣传工商业改造的效果。画面中有荣家的别墅外观、家里有康乐棋牌室,还有他儿子手握猎枪展示被击毙麻雀的照片。但是这些图片我最终没有拿到。
我手里还有一批志愿军战俘赴台的照片,是台湾的秦风先生提供的,在那边都发表过。我希望能找机会刊发出来,让大陆读者也看看。
读+:您编辑老照片16年,对于“图片叙事”和“文字叙事”的差异,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冯克力:胡适先生曾经感叹,他读《史记》,对其描写朝代兴亡、君主废立、楚汉相争之类兴趣并不大,倒是如果发现司马迁哪里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阑”,或者是见到“女子蹑利屐”之类的描写,反而会眼前一亮。在胡适眼里,随处可见的战争故事都是些小事,而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则珍稀得“不可方物”。
我也是胡适这种态度。我从一张寻常的民国小学师生合影里,看见了民国年间妇女解放的种种端倪,能深深体会那种时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许多时候,时代变迁与进步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里,而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影像细节有时候更能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文字与图像都是人类文明结晶,我很感激和庆幸自己浸淫在这些文明成果之中。
有段时间,从新华社拿图很容易
不妨细看
“别人的照片”
记者刘功虎
画家陈丹青在给《当历史可以观看》一书作序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大众心理现象:老百姓一般都很喜欢照相,喜欢欣赏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但是普遍对“别人的照片”不感冒。
何况老照片、黑白照片,更何况“严肃照片”。他觉得大陆读者对这些会很“无感”。
然而,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系列丛书是一个例外。从1996年起,他受命主编的《老照片》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已出到第89辑,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的“读图”兴趣。
陈丹青觉得冯克力创造了历史叙事的独有风格。此前他一直觉得,“院墙内的知识分子”十之六七不敏感于摄影,影像文化尚未养成普遍的知识立场、稳定的政治态度,很难维系一种不假借文字的历史眼光。
因应读者对老照片“内幕”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冯克力推出了“精编升级版”《当历史可以观看》。
这本新书与老照片系列风格类似,不是简单的影集或图文书,相比欧美日本精装摄影专集既不高端奢靡,也不专攻“摄影艺术”。它的胜场仍在于拓展了的、精炼了的故事,在于作者纵横今昔的生活体验、融通中外的历史观念。作者不在乎照片是否原版、构图是否精美,只在乎照片的社会历史信息是否珍稀有趣。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