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寻找青年胡适

2013年07月04日 13:28
来源:时代周报

特约记者 吕贝卡

豆瓣上流传过一组《胡适日记》。说胡适留学时日记里成日都是“打牌”,偶尔下决心“不能再这样想去了”,过了几天还是“打牌、打牌、打牌啊打牌”。年轻人看着高兴,直呼:“大师也曾年轻过!”为自己的拖延症找到一个新借口。

胡适日记里确实有过“打牌”,但不是网络流传的样子。大师当然年轻过,但是大师年轻时是什么样子?“大师”两个字,说得轻而易举,真的有人知道胡适“大师”在何处吗?学者邵建撰书《胡适的前半生》,从他出生时的资料整理起,一直追溯到1927年。是年,胡适36岁,按他享年近72岁计,正好是人生的一半。相比今人动辄“大师胡适”这样空洞的论调,认真寻找青年胡适,或者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是个最能进入胡适人生的方法。

老成少年糜先生

胡适幼年体弱,快到五岁的时候还不能跨过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胡适因为体弱不能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母亲的教育是只要他念书,不准他乱跑乱跳。胡适自小也的确爱读书,他常常觉得奇怪,为什么周围的孩子情愿挨骂挨打也不愿意读书?

体弱、好静、爱读书,胡适从小就是文绉绉的样子,老辈们都说胡适“像个先生的样子”,于是给他个外号唤作“糜先生”。这个外号让胡适幼年就有一种“自我定位”。他在《四十自述》中写过一个细节:“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儿童的游戏和玩乐就这样远离了胡适。甚至连十多岁的时候村里孩子组织戏班,胡适也只能演诸葛亮之类的文角。只有一次演了《水浒》里的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下来,胡适说:“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儿”。

1910年,胡适去美。后来他总结,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了“乐观主义者”: “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眼光的传染,数年之间,就逐渐治疗了我少年老成的态度。”胡适居然用了“治疗”一词,足见他幼年已经老成得有点不健康了。

胡适提到自己第一次去看足球比赛的情景:“我第一次去看足球比赛时,我坐在那里以哲学的态度看球赛时的粗暴及狂叫欢呼为乐。而这种狂叫欢呼在我看来,似乎是很不够大学生的尊严的。但是到竞争愈渐激烈,我也就开始领悟到这种热心。随后我偶然回头望见了白了头发的植物学教授劳理先生诚心诚意地在欢呼狂叫,我觉得如是的自惭,以至我不久也就热心地陪着众人欢呼了。”

美国一位白发老教授鹤发童心,当年五岁的胡适却早早学起老人心态变成了“糜先生”,这种状态的比较,其实也映衬了美国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态度。

尽管在美国学习乐观,也放开了学“欢呼”,但是“糜先生”的影响一直存在,胡适一生的表现都是冷静理性的。公认他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这种自由主义,其实是用理性获得的最终判断。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1927年 恋爱 韦莲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