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894年老照片“重庆挑夫”曝光 系外国人所拍(图)

2013年06月26日 08:07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肖腾

1949年到1980年

力哥成了搬运工人

称呼:搬运工人 工作范围:水码头及货物集散地 装备:竹筒

重庆解放后,随着码头的兴盛,力哥的数量增加,据唐冶泽介绍,建国后,重庆力哥基本上都被纳入了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成为正式的装卸工人,“一般而言,主要码头上有国营的搬装公司,各区也有集体所有的装卸公司,甚至一些临江街道也会组织搬运队,另外,国营百货站等货物集散地,也开始有固定雇佣的搬运工人”。唐冶泽说:“不过,由于市内人口流动性不高,所以力哥们主要还是集中在码头。”

1980年到1999年

城里随处可见力哥身影

称呼:棒棒 工作范围:全市范围 装备:竹筒、麻绳

力哥大规模出现在市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农村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清闲下来的农村汉子进城找活计,而力哥这个工种,既不费神也不需要技术,更不需要投资,只需一把力气,很快成了最受欢迎的工作,据唐冶泽介绍,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的力哥数量是史上最高的。

力哥数量太多,码头“竞争激烈”。因此,聪明的力哥们开始大量进入市内,到菜市场、车站、大街小巷拉生意,农闲时就来,农忙时就回乡——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重庆力哥们的生活,因为有一根竹筒扁担不离身,因此这些力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棒棒”。

2000年至今

手机成力哥“标配”

称呼:棒棒 工作范围:水陆码头及电脑城等地 装备:手机、竹筒

随着时代发展,力哥的劳动工具也在改变。

扁担换成了竹筒,手机更是成了力哥们的“标配”。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力哥冉光辉表示:“现在业务都是用手机来布置的,哪个老板觉得你可以,就记下你的手机号码,要搬货时就打电话。”冉师傅笑称,现在手机是最重要的家伙,“棒棒都可以不用,手机绝对不能丢”。

在新的网络时代,更有许多力哥开始抛弃“卖力气吃饭”的传统生活,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1998年,力哥刘晓箫建立“重庆棒棒军搬家公司”,一时在山城传为美谈,力哥们开始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在解放碑等商业中心,一些力哥为拉“洋业务”,开始学习英语。在朝天门等批发市场,力哥们不再到处“打游击”,而是有了各自固定的业务范围。在石桥铺等地,力哥也会穿得整整齐齐,更贴合新时代的审美……

观点

力哥跟着重庆城成长

“力哥这个职业,不是重庆特有的,但在重庆,它是最有特色的。”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说,“重庆是一座因码头而兴起的城市,又因为爬坡上坎的地形,货物需要有人挑上挑下,所以力哥的出现是必然的,又因为重庆特殊的地形,他们比其他城市更有特点。”

“最直观的例子是工作方式”,张老侃介绍说,其他城市的力哥们,干活都是用“挑”的,只有重庆是用“扛”的,“因为重庆爬坡上坎的,用肩背来扛,比单纯用肩膀挑更省力,也能搬动更重的货物。”

而力哥在数百年来的变迁,张老侃表示,这更是重庆时代变换的一个折射,“从力哥的变迁史上,可以看到重庆城的发展变化”。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力哥 1980年 照片拍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