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胡乔木女儿:毛主席著作绝不是父亲代笔(图)

2012年08月03日 14:30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澡盆里完成第一部简明党史

“父亲曾回忆,自己刚做秘书时,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胡木英说。1941年前后,正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最紧张的一段时间。那时,毛主席起草的文电很多,仅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就有300多件。

“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主席身边,职责是文化秘书。报到那天,他既紧张又激动,没敢多问。主席也没有交代工作内容。第二天,父亲坐不住了,鼓足勇气敲响了主席家的房门。”胡木英听父亲讲,他看到毛主席正在校对文稿,“父亲正好做过编辑,看到主席桌子上还摆着很多文稿,就说‘主席,我来干这个事吧?’主席笑着说‘你这算找对任务了。’”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正在校对的《六大以来》的清样,交给了胡乔木,并嘱咐他:“校对也叫校雠(同“仇”),就是要像对待仇人那样,把文章中的错误校出来。”

杨尚昆曾在文章中回忆:“乔木对这一段历史没有多少切身体验,但他能够把搜集来的一大堆文件整理、挑选,很快理出头绪,编辑成书,这的确是要有点本事。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因为参与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三本中共党史文献的校对和编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共建党以来党内斗争的内幕。

而真正获得主席的认可,是1941年。当时《解放日报》刚创刊一个多月,苏德战争爆发。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6月28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一篇社论。他叫来胡乔木说:“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我先说说我的想法,供你参考。”接着,毛主席向胡乔木谈了自己的四点见解,一说完,他要求胡乔木:“现在就动笔,把它写出来,写完给我看看,明天见报。”

胡木英说:“爸爸按照主席的要求,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稿子赶了出来。主席只稍作修改,就同意立即送到《解放日报》第二天发表。这是爸爸第一次接到主席下达的写作任务。”之后,胡乔木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近60篇社论,不仅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还有了中共“笔杆子”、“大才子”的美誉。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展后,胡乔木列席了中央政治局的整风会议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为会议记录者,他在这次中共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中,写下了担任秘书以来最闪亮的一笔。原本定为两个月的会议,最终进行了11个月,直接原因就是《历史决议》(主席后起名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难度很大。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中回忆:“据我所知,在弼时同志起草的决议稿的基础上,乔木改写过一个稿子;最后,毛主席在闻天同志又改写过的稿子上亲自修改,乔木又从旁帮忙,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1945年4月,《历史决议》正式通过,在中央委员会里就都知道我们党内有乔木这样一个人才了。到1951年党成立30周年时,要为中央写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乔木的头上。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用个人名义发表,并不是胡乔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决定的。”

谈起这段历史,胡木英告诉记者:“那是1951年6月中旬,父亲胃出血刚做完手术,还在休养。北京的天气特别闷热,坐着不动都一身汗。父亲没日没夜地写,母亲就在旁边给他扇扇子,后来为了给父亲降温,母亲还从中南海的冰库里找来很多大冰块放在父亲周围,也无济于事。最后热得实在没办法,父亲就让母亲在大澡盆里装满凉水,然后在澡盆上搭上一块木板,自己干脆坐在水里写。”就这样,不到一个星期,胡乔木在澡盆里完成了5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戏称“婆婆”做事严格

“我想父亲之所以能胜任工作,和他的积累分不开,” 胡木英说。

胡乔木的住处,有一间很大的藏书室,里面有3米多高的大书架一排17个,整整齐齐8排,共136个,再加上办公室的4个特大书架,总共是140个。“父亲珍藏的图书有4万余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还有新闻、小说、剧本,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胡木英说,最让她佩服的是,“如果什么问题父亲记不清楚,会直接告诉我,去哪个书架第几排找第几本书,大概在书的什么位置就有这个内容,八九不离十。”

胡乔木的读书方法也很独特。他能同时看五六本内容完全不同、多门类的书籍,如政治、自然科学、小说、剧本等,交叉阅读。他视这样的读书方式为“休息”。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主要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任职。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广播事业局工作过的人们回忆胡乔木,都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的领导方法并不只是抓原则、抓方向,而是“从头到脚”,“事无巨细”。从选题、文章的修改,到版面安排、标题设计以至语法修辞和标点,都不允许有差错。尤其在新闻评论写作上,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被大家戏称“婆婆”。

1951年3月4日,胡乔木专门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注意标题——这是我对《人民日报》的一个要求。今天的第三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伟大祖国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从这个题目人们绝不能得到关于文章内容的任何暗示,而且也不能引起任何兴味,因为标题里的话是谁都知道的……我所以详细指出这个例子,是因为《人民日报》上这类毛病太多,简直是每一天每一页都有这种题不对文、不着边际、毫无生气的题目。我要求编辑部切实改正这一现象。”

《人民日报》评论员、国际部负责人崔奇曾在《向乔木同志学习写评论》一文中回忆:“我们起草的评论稿到了乔木同志手中,极少有一字不改就通过的,相当一部分做了较多的修改,有不少稿件改得面目全非………应当说他的改稿,不论从理论、思想和政策水平,还是从逻辑结构和文字表述上看,确乎高出一筹。”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父亲 1941年 巴金文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