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肖云儒19岁提出“形散神不散” 此生走不出书斋

2012年05月14日 10: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肖云儒近影

西安城一角

北方江南才子

2011年夏,陕西作协在彬县举办“豳风开新篇”陕西作家彬县读书笔会,肖云儒来到了彬县,也让我有机会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位文化长者。

肖云儒,祖籍四川,生于江西,求学京华,工作西安,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人生的曲线就这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绕过。女作家叶文玲形容自己到西部“去时拎着一个手提包,回来时背着一座昆仑山”,而肖云儒在西安50多年,事实上把自己已“变”成了一座山,一座在国内文艺理论研究上无法绕开的大山。

贾平凹这样评论他:“他思维活跃而丰实、劳动繁重而艰辛,我是畏惧这样的人,更是敬重这样的人。在陕西的任何文学、艺术及文化研讨会上,每有发言立即会场寂静,大家洗耳恭听的,其中总少不了他。我的感觉中,北方的理论批评家的文章犹如下象棋,南方的理论批评家的文章又像是下围棋,各有肥瘦短长,曾感叹,谁若能南北风范集于一身,谁必能成就大的气象。肖先生可以说就有这番面貌,他应该归于国内理论批评的一流。”肖云儒的授业老师、著名学者冯其庸感慨说:“云儒的思考不限于文艺问题,举凡社会、历史、文化诸多方面,都能发人之所未见,时有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是思想的丰产者。”

因为知识广博,见解深远,思辨明晰,文采飞扬,肖云儒被称为“活动在北方的江南才子”。

19岁提出“形散神不散”

1961年1月,《人民日报》开辟了《笔谈散文》专栏,就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作用、散文的题材等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期间,肖云儒写了一篇题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其观点引起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被写进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影响中国文坛几十年。那时他才19岁,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大二。他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读华君武的政治讽刺画》就曾使《美术》总编、美学大家王朝闻亲自“召见”时惊呼不已,作者竟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45年后,肖云儒回忆起当年的那场争论时,借用俄罗斯经典作曲家莫索尔斯基《跳蚤之歌》,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那场关于散文的争论“实在始料未及,而且担待不起”。“跳蚤一旦被人强制穿上龙袍、带上勋章,‘形散神不散’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被人认为是散文写作秩序的反映,被人认为是束缚新时期散文写作的框框,也十分必然而且合理了。”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肖云儒 形散神不散 西部文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