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扬州美女血泪史:“瘦马”或作妾 或送入柳巷

2012年05月08日 09:10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那位当年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已经长眠于扬州城北郊的雷塘。虽然墓地寂寥,可他开凿的运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无人能比。他和扬州,有很多浪漫的传说,也有很多悲愤和无奈。有野史说他为了到扬州来看琼花才特意从洛阳来扬州开凿大运河,更有甚者称他为了一睹某道姑芳容,才脑门一热开挖了大运河。至于究竟是何种原因,相信后人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要知道,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期,既无艳绝天下的琼花,也无出了名的扬州美女。倒是隋炀帝来到扬州后,惊叹这里的水利之发达,境内几乎所有农田都能得到灌溉,人民富足安康,民风淳朴,于是在扬州筑台建楼,大搞园林及公共绿化。隋炀帝更把纤细柔弱不胜春风,婀娜多姿比秋风的柳树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杨柳”。有了宫室,便要广选美女仆婢充实其间。

可惜好景不长,这位于民生有功却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善学习、好诗文却成了荒淫无度的代表的皇帝,最终以被迫自杀告别人世。宫室被毁,宫女不知去向何处。那些宫娥们或流落民间,或成为军士妻妾。这只是“美女出扬州”的一个引子,真正的“扬州美女”,是如何诞生的?

“美女”打从诗中来

曹寅监刻900卷《全唐诗》宣传了扬州美女

隋朝已经成为竹简上的文字,扬州城内历经人世沧桑的“杨柳”依旧迎接晓风明月,平静地迎来了盛唐时代。

由于扬州的地理条件,大量的物资从扬州转运或直接北上,天文数字般的税收和利润也由此产生。扬州快速地成长为盛唐东南名都,一跃成为除京都外东南经济、文化大动脉的中心。没到过扬州的文人雅士们就如同朝圣者没到过麦加一样,会被认为人生不完美。另一方面,她便捷的交通也会给南下北上的文人墨客们制造很多在此逗留的机会。于是李白来了,杜牧来了,张祜来了,徐凝来了,以他们为代表的诗家、书家、画家都来了。在诗言志、诗叙事的年代里,他们为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句——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徐凝的“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是他们留给扬州最好的礼物……如同歌曲中的重复部分容易被人们记住一样,后人为了传诵方便,就把认为流传不那么广的,或者没代表性的其他句子给省略了。但通读全诗,多是彻头彻尾的情诗,或是描写美女的赞美诗。

来了这么多文人,又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扬州建立了三十多所书院,发展盛极,“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分之一)”。其中又有名师执掌,四方来求学者熙熙攘攘。扬州成了各种学术著作、诗词歌赋的刊发地。其中清代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监刻900卷《全唐诗》发行至全国。于是,没到过扬州的人们,从诗中感受到了扬州的美女是如何的貌若天仙、令人生怜。诗中那些连“十里春风”都赶不上的女孩,脸皮薄得连眼泪都承载不得的女人,美得如神仙般的城中女子,简直是世间少有,天上无双。

事实上,自隋唐宋元明清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赞颂扬州,吟唱扬州,更少不了扬州的美女。得天地惠泽的女子,经过文人们的艺术加工,走向诗文所到之处。“扬州出美女”,更借了文人们的名章佳句,代代流传,深入人心。

琼花与芍药代表着扬州美女

一个冷艳,一个妩媚

如果扬州真的有杜牧、徐凝等人艳羡怜惜的美女,又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跟社会环境,让扬州偏生出了连造物主也颇觉满意的美人儿?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雨水丰沛、湖泊纵横,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可耕之田可达全境。全长80多公里的长江水岸及境内几大湖区水位平稳,并无大灾害。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生长在此的花草树木乃至鸟兽人虫无不是一种福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代追求奇花异葩的时代,不生出一些天下少有,人间无双的事物来,都枉费了天地间造物主的心意。单说跟美女有关的两种花,一种是琼花,令世人趋之若鹜;另一种则是跟洛阳牡丹俱贵于时的芍药。

历代咏这两种花的诗句众多,赞美琼花最为人熟知的有谢觉哉《生日在扬州》的“寺里琼花繁若锦,湖中西子瘦于秋”;李白《秦女休行》的“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题芍药的诗句也多得不可胜数。苏轼的《题赵昌芍药》中写“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韩琦有诗句:“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阳相上下。”

琼花与芍药,一个圣洁似雪绿叶丛中更显冷艳,一个妩媚多情风流叶底油然而生。这两种花大抵能代表扬州(本土及迁居而来)的美女,前者才情满纸消极避世,后者体态多姿商贾茶肆流芳。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扬州炒饭 扬州瘦马 荣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