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民公社时期宣传画中“红旗招展”:受苏联影响

2012年04月10日 08:4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公明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在“红旗”图式以外,“擂鼓庆祝图式”也是比较常见的。这既是对中国传统节庆中敲锣打鼓的借鉴,同时也是革命语言修辞中的常用语。

《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1959年)是所有“擂鼓”型宣传画中的擂鼓形象最突出、鲜明的一幅作品。画面上五位人物工、农、兵、学(知识分子)、商,工人居中是为了表达“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政治正确性,背景中的线描画表现的是工农业生产,但是由于过分淡雅而显现不出来,只是有背景装饰的效果。画中人物擂鼓的动作很整齐也很自然,气氛热烈,但又有一种比较单纯的击鼓表演的艺术性。因此,这幅作品在擂鼓的鲜明艺术特征上和审美情趣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水平,但如果以后来越来越激进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又会在主题思想上显得稍嫌单薄。

比较起来,《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1960年)也是敲锣打鼓,但是更突出的是人物形象、动态的塑造,画面上还出现了丰富的元素:大红灯笼、丰收的粮棉、六畜兴旺……所有图像都是以摄影图像剪贴而成。

虽然不属于“擂鼓图式”,但与这幅作品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约1958年),也是以摄影人像作为主要艺术手法,但是采用的背景、道具是彩色气球和悬挂的巨幅标语、鲜花、天安门广场,但在人物形象上更突出的是农村女社员,这种头戴花头巾、身穿碎花唐装衣服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农民的主要代表性形象。一般来说,宣传画中的农民形象的性别之分对政治性问题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在审美与性别的关系上却是革命文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女性性别特征在宣传画中已变得暧昧,女性形象的性别魅力基本上不允许有所流露,在革命英雄主义的审美规范中的女性必须向以力量和阳刚为主体的审美效果靠拢,但是在女社员、女知青中的形象还是具有某种审美上的特殊魅力,在一个还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视觉系统中受到特别关注和欣赏。

除了“红旗”、“锣鼓”、“鲜花”以外,“大红灯笼图式”也是常见的图式之一,在表达欢庆、喜悦的主题上比较有效,而且更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传统的色彩。钱大昕、杨文秀的《欢庆城市人民公社成立》(1960年)主题鲜明,以大红灯笼作为欢庆的重要表达手段,很有节庆氛围。

《城市人民公社好得很》(1960年)的口号更是折射出大办城市人民公社过程中的某种波折。早在1958年8月毛泽东肯定“人民公社”的名称时,就有了在城市中也搞人民公社的想法。毛泽东在1958年8月19日召开的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说:“不论城乡,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加共产主义思想。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也有共产主义的萌芽。学校、工厂、街道都可以搞人民公社。”同年8月,河南郑州市率先实现城市公社化,其后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城市人民公社。但是刘少奇主张试办,开始时候对城市人民公社的宣传还比较低调,中央要求不搞群众性的庆祝游行。1960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吹响了“持续跃进”的号角。上海会议认为1960年还将是一个大跃进年,提出“三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要求在城市试办城市人民公社。1960年3月的杭州会议号召加快建立城市人民公社,实现“城乡公共食堂普遍化”。1960年的“持续跃进”是由五大运动即技术革新运动、公共食堂运动、城市人民公社运动、城市支持农村运动和卫生工作运动组成,城市人民公社运动是其中的重点。它秉承农村人民公社运动而来,又是对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在巩固农村人民公社的同时,毛泽东希望进一步实现城市的人民公社化,这样既能体现跃进在“持续”,又能证明人民公社确实“好得很”。在1960年3月,毛泽东提出上半年普遍搞城市人民公社试点,下半年普遍推广,要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于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的人民公社运动就迅速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60年7月全国190个大中城市建立人民公社1064个,占这些城市人口的77%。在1960年4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城市人民公社好得很”成为最流行的口号,这幅宣传画反映的正是这种历史背景。因此,在宣传画中的同题创作也不少见。

以上分析的宣传画不管是“红旗型”或“擂鼓型”、“红灯笼型”等等,其共同的特征是政治主题宏大、形势特征鲜明、图式气势恢弘、人物形象庄严等等,可以看作是宣传画中的“交响乐”或“正剧”。因此我们不妨把这类农业宣传画归为“宏大政治口号型”。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红旗 三面红旗 形势特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