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沈从文小说主角来源于儿子沈龙朱 曾替巴金挡炸弹

2012年03月04日 10:09
来源:新京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沈从文给新生儿子取名“龙朱”,这是他的一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小说中,沈从文这样描写道: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种种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其他的德行则与美一样,得天比平常人都多。

去年夏天开始,77岁的沈龙朱坐在北京城南家中接受口述采访。这时沈从文和他的妻子已回到湘西凤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远的一分子。听沈龙朱聊往事是愉快的事,他说的故事,从细节中,呈现了一个更为微观的沈从文。

【1】巴金是沈从文的好朋友,比沈从文小两岁,但沈从文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时,巴金还在恋爱中。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地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萧珊是因为喜欢巴金的作品,进而爱上了巴金这个人,那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说:“抗战期间萧珊在西南联大念书,1940年我从上海去昆明看望她,1941年我又从重庆去昆明,在昆明过了两个暑假。”

沈龙朱记得巴金到家里来的事情,他记得巴金是从重庆来的,于是,这件事就发生在1941年。这一年,沈龙朱7岁。

【2】2011年,沈龙朱回忆说:巴金来昆明看望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女朋友萧珊,爸爸就把他邀请到龙街我们家里来玩。到了家里父亲就说:“得了,我们到滇池边上去看风景吧。”

从住的地方到滇池,可能有五六里路程。我们到一个叫乌龙浦的地方,是早期难童学校所在地。那是山上的一个旧庙。我母亲当年在那里教书的时候,还有她的床位,我和母亲都在那里住过。

旧庙前面是峭壁,峭壁下面是滇池,滇池下面是小码头。晚上,住在那里,可以听到滇池的浪声,听到哗啦哗啦水拍打着岸的声音。旧庙的后山上,是一片松林,松林在夜里发出松涛声。水浪和松涛,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父亲陪巴金看滇池的时候,难童学校已经没有了。

我们从家里出发,他俩说话,我就跟着跑,提一个小篮子,里面放着吃的。因为好几里的路,这样的观景,就好像是一次远足。

我们到小山上去看看风景,再上到后山松林底下。那里树大草茂。我们在草地上坐下,底下是悬崖,悬崖下面是滇池,再望去,是西山。从我们那边看,西山有个特点,就像一尊睡佛,像一个人躺在那里。我们能看得出来他的额头、鼻子、嘴、下巴颏,然后顺过来是身子了。这是很有名的风景,我们那个地方刚好能够看见这完整的卧佛。

晚年巴金也记得这件事。他在《怀念从文》里说:“从文在联大教书,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他把家迁往呈贡,兆和同孩子们都住在乡下。我们也乘小火车去过呈贡看望他们。……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我们同游过西山龙门,也一路跑过警报,看见炸弹落下后的浓烟,也看到血淋淋的尸体。过去一段时期他常常责备我:‘你总说你有信仰,你也得让别人感觉到你的信仰在哪里。’现在我也感觉到他的信仰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或者眼里的闪光,我觉得心里更踏实。”

【3】沈从文与巴金第一次见面是1923年。那年,沈从文21岁,巴金19岁,都已经用手中的笔,打拼出一点点名气。自此,两个人的交往开始。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我有我底(的)爱,有我底恨,有我底欢乐,也有我底受苦。但我并没有失去我底信仰,对于生活之信仰。我底生活并未终结,我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了一点含糊的概念。……我还年轻,我还要生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之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略晚于巴金写《激流总序》的1931年,沈从文在1934年写的《边城·题记》这样说:“……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一个是在“激流”中“要”主观地“征服”,一个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寻求“理性”。沈从文与巴金的分歧是明显的。如果说那时的巴金还是个癫狂诗人的话,那么沈从文已经朝一个思想家在努力了。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1941年 巴金的作品 龙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