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新得主略萨:自传就是他的作品
2010年10月12日 15:01 新闻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王雪瑛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

《绿房子》略萨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略萨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雪瑛

2010年10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的略萨,因其“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的犀利描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1990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拉美籍作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于2008年引进略萨5部经典代表作,《绿房子》、《胡利娅姨妈和作家》、《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酒吧长谈》、《坏女孩的恶作剧》,前3种已经出版,后两种将于今年底陆续推出。

自传就是他的作品

略萨有句名言,一个小说家最真实的自传就是他创作的作品本身。用这句话对照略萨的众多作品,能够当作自传来读的有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当然这部小说中,带有自传性情节的内容,可能占据了作品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余部分还是略萨的虚构和创作,因为虚构才是小说的本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略萨在一家电台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写广播剧的作家。正要开始写作的略萨被这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吸引住了。他简直就是一个资源取之不竭的创作工厂: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许多广播剧,而且写起来轻而易举。他是略萨认识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令其倾倒的还有剧作家那种不在乎名利,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创作中去认真而痴迷的态度。这位剧作家的结局,就如同略萨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中所写的那个人物彼得罗·卡玛乔一样,他创作的一个个广播剧,那些剧中人开始互相混淆跳跃,这个故事中人物出现在其他的故事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和职业,说着不同的话,做着不同的事。小说中疯狂的卡玛乔最终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成了废人一个,才华不再。这种痴迷的创作态度吸引住了略萨,并驱使他开始创作《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拉美作家群常常被划分为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 《绿房子》的序言中写着,这四个流派其实是一个流派的四种变体,其共同点就是现实主义,这就是拉丁美洲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而略萨被称作是“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对略萨来说,现实主义是他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方式,他的创作往往从具体的现实情境出发,然后融合虚构的元素。在他开始创作那个剧作家的故事的时候,发现这个故事可能变成一种心理游戏,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带有他个人生活印记的故事来平衡这种不真实感。于是他把自己第一次的爱情和婚姻经历融入其中,那是他与胡利娅姨妈的爱情故事。

“那时候我经常去鲁乔舅舅家里吃午饭或者晚饭;我记得,一天中午我从大学里出来正好赶上胡利娅到达那里正在打开行李拿东西。我认出她那粗声大气、震耳的笑声和她那苗条的身材和修长的双腿。她跟我打招呼的时候,开了几句玩笑:天呐!你就是多丽塔的小儿子?就是那个科恰班巴爱哭的小娃娃?”。巴尔加斯·略萨在1993年的作品《水中鱼》一书中如此回想青春年少时,他初见胡利娅姨妈的场面,两人间产生的感情就被他植入了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坏女孩的恶作剧》是略萨的新作,也带有较浓的自传色彩。译者尹承东介绍,《坏女孩的恶作剧》写的是一个自幼就把金钱看成是唯一幸福的女孩和一个胸无大志,“只要能移居巴黎有一份工作”就一切满足的平庸的翻译工作者里卡多(被称为好男孩)苦恋一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两个人幼年在秘鲁的利马相遇写起,继而写到他们在巴黎青年时期的偶然重逢、热恋与痛苦的别离;在伦敦的中年时期他们再次牵手,体会爱情的热烈和缠绵;直至这场爱情最后凄婉地结束于在马德里,他们也走到了人生的晚年。时间跨度整整四十年。尹承东认为,略萨这部新作更带有略萨浓重的自传色彩。

略萨自己也说:“这个历程的确是我自传的一部分。我通过回忆来讲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利马、六十年代的巴黎、七十年代的伦敦和八十年代的马德里。自传成分出现在故事发展的所有舞台、环境和框架之中。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雪瑛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