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中西对比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并且基于这种认识来重建独特的生活世界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忘记了,其实中国文化的自身要求,首先在于通人而非专家,完人而非学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启超才是他那个时代罕见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由此才造成了,何以当时的人看待梁启超,和现在的人回看梁启超,会有如此不同的判定。
事实上,只有像他那样的通人与完人,基于他当时所占据的辈分和口气,才有可能以一己之力量,振笔写下大气磅礴、首尾贯通的文化史巨作,而这种巨著的阙如,是到现在我们都引以为憾的。
令人痛恨的是,居然一次庸医的失误——而且这庸医的权力又是来自西方科学的话语霸权——使得所有这些可能性,居然都没有成为现实!
反过来试想,如果孔子当年竟也只享年56岁,所以只是来得及 惶惶地奔走于各国之间,而没有来得及删诗书、定礼乐和开门授徒,那么我们还能看到那个被说成倘无此人便会“万古长如夜”的夫子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非常惋惜地提出,作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梁启超,在这里只是短暂地经历了一个未竟的后期——这是一个人间的悲剧,一个最富浮士德意义的事业悲剧!
正因为这样,正写到最佳状态、写到兴头上的梁启超的突然弃世,就不仅是他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损失。我甚至猜想,如果作为四大导师之首的他还活着,清华国学院也有可能还会继续办下去,那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加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只说梁启超个人在学术上,还有一个未竟的后期,那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他在开门授徒和教书育人方面,同样有一个未竟的后期——甚至可以说,那中间所潜伏的可能性也许更大!
而且,梁启超所展示的那种可能性,至今也仍要被我们一以贯之地继承,因为从今开始重建的清华国学院,仍然是要在中西对比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并且基于这种认识来重建独特的生活世界,而这正是梁启超想要做到、而未及完成的伟业。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东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