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往事牛响铃 著黄山书社2010年7月
人艺《茶馆》剧照
牛星丽在《茶馆》出演康六。
《人艺往事》讲述老艺术家们的艺术生活
近日,《人艺往事》出版,这本揭秘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们舞台背后的新书,不仅讲述了北京人艺舞台上的种种逸闻趣事,还讲述了许多明星大腕鲜为人知的八卦趣闻。
本书作者牛响玲,《闲人马大姐》、《我爱我家》中有她那爽朗的妈妈,《末代皇帝》、《老井》中有她那沉稳的爸爸;妈妈凭《我们俩》夺国际大奖,爸爸靠《末代皇帝》高举“飞天”。新书上架之际接受专访,牛响玲讲述人艺父辈的流金岁月,同辈的精彩人生。
本专题采写及图片 本报记者吴波
人艺原则: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人艺往事》作者牛响玲系人艺老演员牛星丽和金雅琴之女,同时牛家也是人艺大院中极少数从头至尾都未搬离过的人艺家庭。作者文笔朴实、幽默,极富生活气息。书内附珍贵剧照、艺术家生活照及手稿、画稿照片,许多是首次公开出版。
从小在人艺大院长大,因此牛响玲得以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院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一群忠于艺术、热爱生活的人艺老艺术家们的逸闻趣事和感人故事。例如,曹禺给人艺当门房,焦菊隐舔犊情深,濮存昕之父苏民家教有方,陈道明“找打”,金雅琴包揽三姑六婆角色等有趣情节。
牛响玲告诉记者,“我总在想,北京人艺的戏之所以好看,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这些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地付出。我被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于是经常给朋友们讲北京人艺的故事。”
与记者谈到人艺的演员,牛响玲说,北京人艺没有谁是“明星”这个说法。北京人艺的确有一批家喻户晓的好演员,但提得更多的是“三大编剧”、“四大导演”。三大编剧是郭沫若、老舍、曹禺,四大导演是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和夏淳。其实像舒绣文、于是之、叶子这些演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享誉全国的大明星了,放在现在都称得上是“影帝”、“影后”,但在北京人艺,再大的明星都要服从整台戏的分配。按焦菊隐老先生创立下来的传统,北京人艺以“戏”为核心,坚持“一棵菜”的原则,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再大的“明星”可能分配下来就只有一个小角色。
对话牛响玲:
周总理是人艺的“粉丝”
广州日报:在您印象中,有人艺粉丝为看明星找到人艺大院去的吗?
牛响玲:我书中写过,有话剧迷们迷董行佶的戏,迷到站在化妆间窗户外头看他卸妆,找到大院来的我倒没什么印象,但我妈说过当年周总理来我们大院的事儿。那是看完戏之后,周总理和导演、演员们一起,边走边聊从首都剧场走到了人艺大院,来看看人艺的宿舍条件。我妈赶紧回院里报信儿,当时林连昆正躺在宿舍里睡觉呢,她就叫他赶紧起床,总理来了,林连昆说你别逗了。话音没落,总理就进来了。周总理真可谓是北京人艺最大的“粉丝”,从剧本创作开始,到排练,再到演出,每出剧目他都能提出很中肯的意见。
广州日报:人艺迷们常说:北京人艺的戏,怎么就那么好看?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牛响玲:这其实都是一出戏一出戏磨出来的,在戏里面,人怎么走路,怎么穿衣打扮,怎么开口讲话,都得根据角色细心揣摩,不管角色有多小,都得和这角色的身份合拍。你看人艺的老艺术家们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仍然能够扮演年轻人,宗温阿姨晚年发福了还能在《茶馆》里演少女康顺子,观众还都认可,这就是对角色反复揣摩、体验、磨炼的结果,每个人,对角色尺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必须要强调的是,北京人艺的戏之所以好看,与焦菊隐先生将话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的戏剧思想,以及他对所有演职人员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这些传统至今在北京人艺保留着。所以我们能看到《茶馆》数十年演出经久不衰,所以《蔡文姬》在“文革”后重新上演时观众为买票挤塌了首都剧场的院墙。
广州日报:你见证了人艺大院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什么感受吗?
牛响玲:我们家和蓝荫海家,是从建院到现在都没有搬离过人艺大院的。我不是什么专业作家,在人艺老艺术家们最风光的那些年,我只是一个孩子,而且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当年的那个孩子。我有幸和这些老艺术家们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年,我记得他们很多高大形象背后的事儿,有些有点伤感,但大多数都是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乐事儿,这些事儿让这些老艺术家们的形象更生活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及图片 吴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