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胡适的家族交往史(图)
2009年10月29日 11:01 时代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爱玲对那一段因缘不很关心

对于张胡两家历史上的这一段佳话,在张佩纶这边,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他日记中提到胡传不过两次,文集中也仅仅两三次。时过境迁,到他那不很关心祖上事的孙女张爱玲,就更不晓得这一段因缘了。

但是在胡家,这件事不仅胡传记着,到了他的儿子胡适,也依然如此。胡适留意这件事,并不是始自1955年他和张爱玲在美国相会之后。至少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对世人提起过张佩纶引荐父亲的掌故。

胡传于光绪十八年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奏调,赴台湾供职,最后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诏臣工内渡”(胡祥木《铁花胡公家传》),胡传于1895年8月离台内渡,22日病逝于厦门。胡传病逝时,胡适年仅三岁八个月。三十多年后,胡适已是名满华夏。胡家和张家的下一代也有了交往。除张爱玲《忆胡适之》里提到的黄逸梵与胡适同桌打牌外,胡适和张佩纶的侄子、张爱玲的堂伯父张志潭(字远伯)也有短暂的往来。这在胡适的日记里有多处记载。

记载与张志潭交往的日记,是在胡适离开上海中国公学,到北平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期间。日记中提到的杨昭隽,是张志潭延请的家庭塾师。张志潭的父亲张佩绪,清季曾出任过安徽芜湖道尹,是张佩纶的亲弟弟。10月11日那天,胡适“八时二十五分搭平吉直通车来天津。自北京直达吉林,昨日第一次通车,共计需三十六点钟,回想五十年前先父铁花先生由北京到宁古塔,坐骡车走了四十二天,约一千点钟,不能不说是进步”。胡适应该知晓张佩纶即是张志潭的伯父。当天的晚宴上,胡适是否像多年以后他和张爱玲在纽约相会那样,与张氏兄弟叙叙张佩纶、胡铁花那一段旧,大概是很可以想象的罢。

最后一次看见胡适先生

胡适1949年4月离开中国大陆赴美,在美国逗留长达九年,直到1958年4月回到台湾。据学者研究,1955年胡适与张爱玲在纽约叙旧那段时间,是胡适一生中最暗淡的岁月。曾经名满天下的胡博士,而今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这种落寞和失落,也许不仅是胡适个人的遭遇,更是时代的一个象征。张爱玲提到“适之先生也提到不久以前在书摊上看到我祖父的全集,没有买。又说正在给《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写篇文章,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们这里都要改的。’”张爱玲无愧为微物之神,即使这样微末而意味深长的细节,也被她轻巧抓住:

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地老是望着,看怔住了。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是偶像都有“黏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出来没穿大衣,里面暖气太热,只穿着件大挖领的夏衣,倒也一点都不冷,站久了只觉得风飕飕的。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1958年,胡适离美回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0年2月16日晚上,胡适写了一篇《张佩纶的涧于日记》,回顾张佩纶和胡家的因缘,引述了张佩纶日记中有关胡传的文字。文中说他曾于1946年在北京东安市场书店翻阅《涧于日记》,“随手翻开,即见先父的姓名。”他还抄录了《涧于日记》中记载章洪钧逝前逝后的内容,称赞幼樵先生对章琴生的友谊使人感佩。这大概是胡适最后一次提到张佩纶。

张爱玲一生最为钟情两部小说—《红楼梦》和《海上花列传》,为前者她写了一本《红楼梦魇》,为后者她花了很大的功夫将之翻译成国文和英文。这或多或少是胡适研究白话小说工作的延续。“直到去年我想译《海上花》,早几年不但可以请适之先生帮忙介绍,而且我想他会感到高兴的,这才真正觉得适之先生不在了。”张爱玲之于胡适,与胡传之于张佩纶的关系,何其类似,交往虽然并不多,但何尝不是吾党中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