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佩纶作书介绍胡传给吴大澂,张经甫代胡适兄弟撰写的《胡铁花先生家传》里有一段记述:
“先严素志四方,尝言中国之患在西北,而发端始必东北。苦东北图志阙如,遂慨然欲游历东三省,考其形势,以备非常。族伯嘉言先生(善文)愿以三千金助三年游资。先严受二百金,留百金于家,携百金以行,时光绪七年七月也。抵京师,某钜公一见倾心,问曰:‘东边僻远,设游未遍而资罄,奈何?’对曰:‘边军多淮人,资罄则投军充军吏或防勇,积半年饷,可复游。’某公壮之,作书介于吴太仆(大澂)。”(见《台湾纪录两种》,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印行,1951年)
文中所称的某钜公,即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吴大澂,字清卿,号愙斋,和张佩纶同为光清流党成员,两人为莫逆之交。《涧于日记》中记载,光绪初他们同在京师,酬唱无虚日,往来非常密切。他们和张之洞、黄国瑾等构成清流派的骨干力量。
胡传步入仕途的关键人物
光绪六年初,吴大澂奉旨以三品卿衔前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字鼎臣)帮办一切事宜,四月中旬他入都陛见后首途吉林。赴东北前,吴大澂本在办理中俄伊犁交涉,因东边俄又越界设卡,形势急迫,遂有调派吴大澂之命。此前的光绪四年,崇厚以全权大臣身份使俄,张佩纶上折《大臣奉使宜策万全折》,对崇厚取道海路及“以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提出异议,后果如张佩纶所料,崇厚上当受骗,虽然收回伊犁城,却割让大片土地。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哗,“更遣曾纪泽往俄更约,争回伊犁南路七百余里。”(《清史稿·崇厚传》)吴大澂曾被派往西北左宗棠麾下差遣,虽然未成行,但可见他和张佩纶都对中俄交涉异常关注。吴大澂帮办吉林,仍然是俄事的延续。胡传既“尝言中国之患在西北,而发端始必东北”,必然和张、吴都容易产生共鸣。
科举是清代士人步入仕宦的正途。胡传在科举上却极不得意,他先后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光绪七年,他已经四十一岁,胡家在上海经营的店铺适遭火灾,他前往上海处理,为身在南京的族兄嘉言招去。嘉言问他未来的打算,他表示,“上年朝廷遣崇地山侍郎为全权大臣出使俄罗斯,议收回伊犁地,办理不善,众议哗然。南皮张香涛侍御弹之,语尤剀切,其疏中有‘东不能薄宁古塔’语……钝夫揣摩天下大势,俄人已占据东北边地,逼近东三省,岂有不薄宁古塔之理?”遂决定放弃科考,另辟蹊径,前往当时人员稀少的苦寒之地谋发展。
胡传于光绪七年七月抵达天津,访问了绩溪同乡章洪钧(字芹生),到北京后又见到族兄胡宝铎(字虎臣)。早在同治六年江南乡试时,胡传和胡宝铎、曹汝济、章洪钧四人被同时荐卷,其他三人皆中,独他落榜。胡传抵京时,吴大澂已升太仆寺正卿,改为督办。胡宝铎与吴大澂为戊辰同年,但不很熟识,他建议他转求章洪钧。与此同时,胡传的同门姚子良也愿意请彭福孙(字颂田)为他通融,因为彭受业于吴大澂,有说话的机会。
到吉林后,胡传成为吴大澂的幕僚。一年后,吴保举他为知县,从此进入官场,最后官至台湾省台东知州。上述举荐他的三人当中,以张佩纶分量最重,是胡传得以步入仕途的关键人物,正如后来胡适日记中所说,“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