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中国只有蔡元培和我两个好人
2009年09月28日 11:10 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1907年夏,张之洞奉旨进京出任体仁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辜鸿铭随同北上,他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北京。而在南方各省籍籍无名的他,在张之洞的举荐下,居然得以晋升司级干部,先是当上了外务部员外郎,紧接着又升任郎中,着实过了一把官瘾。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他还当上了外交部次长,这是他一生中当过的最大的官,不过,这个官当得很不光彩,可算是他的一个污点。

辜鸿铭在北京的十年,恰恰正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以他一贯的性格,他并没有置身事外,相反,他表现得很积极,但他的积极难免让人诟病,因为他是出于维护中国文化的狂热,只是一味地复古,政治上却相当幼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甚至为慈禧大唱赞歌。当世人都以空前的热情追随革命新潮、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诀别时,北京街头却有一个拖着一条灰白小辫、带着一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的滑稽身影固执地出现在行人的视线里。古怪狷狂的他不仅把少年留洋时所穿的西服革履悉数锁进了箱底,还在赠给张勋的对子里自鸣得意地吟道:“荷尽已无擎雨盖(指清朝官帽),菊残犹有傲霜枝(指辫子)。”

辜鸿铭给北京这座古都,乃至这个古老的国度留下的最令人回味的一笔是他在北大当教授时留下的。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他聘请辜鸿铭为北大英文系教授。有人表示异议,蔡元培说:“我请辜鸿铭,因为他是一位学者、智者和贤者,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极端保守的顽固派。”

此后,辜鸿铭每日里以他那副标志性的装束,在北大激昂亢进的革命氛围中,保持着鲜明的个人姿态。他用纯熟的西方语言宣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反对女生上英文课,反对新文化运动,这在当时的北大校园里的确是独树一帜。当辜鸿铭梳着小辫第一次走进北大课堂时,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教室里立刻沉寂下来。

在课堂上,辜鸿铭常常借题发挥,大力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把《千字文》和《人之初》译成英文,在课堂上教学生用英文念《千字文》,说是念,其实更像唱,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旁人听起来甚觉可笑。再看他的模样,越发的诙谐滑稽,倒让学生们乐而忘倦,这种独一无二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辜鸿铭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过:“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蔡元培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还算好人,这就是辜鸿铭的识人逻辑。到了1919年6 月初,受“五四”学潮的影响,蔡元培校长的去留引起了当局和校方的争议。北大教授们在红楼开会,主题是挽留蔡元培校长,大家都表示赞成,只是具体怎么交涉,还需要讨论。大家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辜鸿铭也积极主张挽留校长,但他的理由和别人不一样,他说:“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这么一说就显得滑稽了,甚至有些荒唐,不过,这个时候大家懒得跟他理论。

1923年1月,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克扣教育经费,无理撤换法专、农专校长,愤而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重赴欧洲。辜鸿铭与蔡元培同进退,随即也辞去北大教职。辜鸿铭飞云流转的一生到了即将落幕的时刻。此时,国民革命方兴未艾,“旧派”人物日薄西山,还保留着清朝遗老装束的辜鸿铭更是成了一个过时又过气的可笑人物,备受时论的讽刺与奚落。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刘东黎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