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到犹大
舒芜,1922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在《<回归五四>后序》中他说,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小受到熏陶,上中学前已通读四书五经,并开始阅读哲学和新文学,然后迷恋上鲁迅、周作人,十五六岁开始,那些阅读过的进步书籍已经给少年舒芜思想上留下很深的印痕:“一、信马克思主义;二、并信马克思主义与‘五四’精神一致;三、反法西斯主义;四、尤反蒋介石政权在文化上搞的法西斯主义。”
1938年,日军攻入安徽,舒芜随家人逃亡,并在逃亡途中开始发表文章,但影响不大。“这两年中,有一件极重要的事,就是1940年冬天认识了青年小说家徐嗣兴(路翎)。其所以重要,一是他介绍我到建华中学教书,二是他介绍我认识了胡风。”舒芜曾写道。与路翎,特别是经路翎介绍认识胡风,舒芜也承认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当时,胡风已经是最具知名度的文艺理论家。
谈到与胡风的认识,舒芜说:1943年七八月间,报上刊登了胡风等作家来到重庆的消息,“路翎看了消息,非常兴奋,决定第二天请假进城去看胡风,并且要我一起去。我说我不想见名人,路翎说,‘你要这样想,那就无话可说了。’我同意去看看。”还带上了几篇文章。不过在路翎的回忆中,他写道:“由于生活的环境,我认识了舒芜,应他的要求,又将他介绍给胡风。”到底谁的记忆更为准确,也不得而知,不过重要的是,之后舒芜和胡风熟识了,也通过胡风认识了更多名人。不过胡风感觉到舒芜与其他年轻文友气质上不同,在胡风眼中,舒芜“既是书生,又是打括弧的‘实际’的人”。尽管“舒芜喜欢卖弄,善于迎合”(路莘《三十万言30年》),但胡风还是非常赏识舒芜的才学。当年胡风创办《希望》杂志时,也将舒芜的文章刊登在创刊号上。
之后几年,舒芜发表了一些小有名气的文章,南宁解放之后,舒芜任南宁高中校长,但他一直托在上海的胡风帮忙,希望调入北京或上海。1952年,他进入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舒芜”的文章《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文章的编者按说:从“舒芜”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读者可以看出,胡风和他所领导的反党反人民反革命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的和非党的进步作家。这个“编者按”出自毛泽东。舒芜的材料将胡风问题提高到如此程度,这是许多人包括舒芜本人没想到的。舒芜当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的编辑,比胡风年轻近20岁。舒芜的材料大致有三部分:从胡风给他的书信中摘取一些段落或句子并分类编排;对这些段落或句子分别加上他的注释;舒芜本人的文字。
当胡风和各地“胡风分子”纷纷下狱之时,舒芜不仅名噪一时,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7年,舒芜在他的《<回归五四>后序》中写道,他最初的文章题为《关于胡风的宗派主义》,后被一改再改成《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系“始料未及”。不过学界对于舒芜的这一澄清仍有疑问,标题从《关于胡风的宗派主义》最初改为《关于胡风小集团的一些材料》,确为舒芜所为,从“小集团”最后上升为“反革命集团”非舒芜所作。舒芜献出“密信”这一叛卖性事件,将舒芜变成了“犹大”。绿原说:“要研究胡风问题及其对中国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的教训,不研究舒芜是不行的。”他把舒芜的典型性称为“舒芜方式”。
相关阅读:
相关评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