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清朝嘉庆年间“诚信碑”现身 公告乡亲守法经营

2012年09月04日 15:25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 雷小琴 邓委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诚信带来了真金白银

“这是你的1万元稻谷款,拿好了!”9月3日上午11时,在南阳镇一家稻谷收购店里,店员将1万元现金交给卖粮的农民老李,老李数了一遍就放心地装到袋子里。“我把稻谷运来南阳镇卖,秤头够、没假钱。”老李乐呵呵地说。

眼前正是晚稻收割时节,不仅南阳本地的农民运粮到南阳镇来卖,青秀区伶俐、长塘、刘圩和邕宁县中和乡,甚至横县峦城的农民也喜欢将稻谷运到南阳镇来卖。

稻谷收购店的老板黄汉勤说,南阳镇有6个稻谷收购点,高峰期6个点一天一共能收购1000吨稻谷。“农民心里有杆秤。我们南阳人收购稻谷最老实,随行就市,质优给高价,而且从不克扣。另外,南阳的交通便利,所以农民都喜欢把粮食拿到这里卖。”黄汉勤说。

作为南阳镇的一名农村妇女,黄汉勤很朴实。从上世纪90年代起,她将收购来的大米批发给南宁淡村市场的米行,从不将次米掺入好米中。2003年起,国家允许个人收购公粮时,黄汉勤踏入稻谷收购这一行,一干就是9年。“我的祖先是做小本生意的,但我们南阳经商的传统就是讲诚信。我从来不打白条,每次都是现场支付,最多的一天要花50万元的购粮款。”黄汉勤说,购粮商们用诚信铸就了好口碑。

据了解,南阳镇人从古至今奉行诚信经商的理念,这有效推动了南阳镇镇域商贸的繁荣,该镇2011年招商引资达8000万元,个体工商户达152家。其中,发展粮食收购个体户13家,粮食深加工企业1家,花生油作坊5家,生产的南阳香米更是供不应求。

诚信永远是金字招牌

在清代,集市交易一般是由买卖双方自由议价成交,也有代客买卖的经纪商,但无专人管理。屠户菜贩卖肉卖菜时,秤头给得足不足,卖的是不是好货,全凭自己的良心。“诚信碑”重见天日,说明南阳人自古就重视诚信经营。

“诚信碑”有些类似“禁约碑”,告诉乡亲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曾有类似“禁约”的石碑出现,但“诚信碑”较为少见,这说明当时南阳镇的商贸发展较为快速。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桂秋说。

如今,我们都在提倡诚信经营、诚信社会,“诚信碑”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呢?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傅慧明认为,“诚信碑”其实就是金字招牌,在2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尚且会提醒商户不得短斤少两,我们生活在今天更应遵循诚信经营的理念。如今,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诚信已不仅仅停留在足秤等方面,还涉及到食品、药品生产厂商、销售商如何用良心来经营的问题。要知道,无论在哪个年代,诚信都是金字招牌,因为消费者心中有杆秤。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南阳镇 诚信碑 守法经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