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宋代古船长眠东海法石地下 有望于两年后发掘

2012年05月28日 14:50
来源:东南网 作者:张素萍 蔡紫旻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法石社区拥有海印寺、真武庙、天妃宫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是泉州市“海丝文化泉州史迹”江口片项目申报世遗的备考点之一。而宋元时期,法石港“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的盛况,昭示此地曾何等繁华。此次文物调查,考古人员将实地走访法石片区的老渔民、老年协会、渔政、方志办,以及从事航海、海洋地质钻探等一切与海打交道的单位和个人,同时查寻文献史料,力争全面掌握法石片区的文物文献。这些工作将为泉州湾水下考古奠定基础。

法石片区仍存有文兴古渡口。 (资料图片)

五问法石古船

后渚古船的发掘世人瞩目,而法石古船将怎样发掘?两船同是宋代古船,同是沉没、出土于港口附近,后渚古船的发掘和保护有哪些可供借鉴或反思之处?法石古船里可能还有什么重要文物?发掘后,古船所在地块如何“处置”?曾经拥有数个古渡口的法石片区,是否还有其他沉船?

5月26日、27日,带着这五大疑问,记者采访泉州文物部门和泉州考古人士。

【如何发掘】

环境分析 经历咸淡水交替侵袭

分析古沉船所处的具体环境,是为古船量身定制挖掘、保护计划绕不过去的程序。

比起后渚古船,法石古船的埋藏条件变化更大。泉州考古人士刘志成说,过去,晋江上游烧瓷业发达,附近山上的木柴被砍光,雨水冲刷下,山上的水土流失严重,淤积到晋江下游,“淤积的泥沙使晋江的江岸由北往南迁移,沉船经历沧海桑田,从水底移到晋江江边,又从江边向内陆迁移了10多米”。

在水底和岸边时期的法石古船,每天都要承受咸水和淡水的交替浸泡,涨潮时,海水涌入;退潮时,江水淹没。就在法石古船习惯了咸淡水的交替浸泡后,由于泥沙淤积,其所处的环境变成了陆地,浸泡船身的只剩下淡水。

技术要求 好比拆卸组装精密仪器

原先沉睡在水下淤泥中千百年的古船,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化。对此,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对于非整体打捞古船时的水下分解船体、拆卸船板构件程序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1.编序:要妥当划分水下作业区和安排船板构件拆卸次序,做好构件编号序列。

2.拆卸:使用拆卸工具要平均用力,避免折断构件。

3.起吊:出水起吊时,要用金属框架衬托着起吊出水,避免构件断裂。

4.搬运:在搬运中,都要尽可能用坚实的衬板垫底进行移动。

5.保湿:船木构件发掘出水后,要自始至终防止船木的水分散失,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变形损失,比如采取薄膜包裹覆盖等,防止水分蒸发,必要时喷淋补充水分以保持船木出水前的饱水状况。

6.防腐:此外做好船木构件出水后的消毒防腐工作也很重要。

此外,在船木构件还没有进行保护处理前的存放过程中,保湿、防虫和防霉措施一个也不能少。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古船 泉州海交馆 宋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