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青铜器造假重灾区:“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

2012年05月11日 11: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汉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仿古青铜器集散地洛阳烟涧村调查

不打擦边球就没生意(调·研·文物仿制产业)

核心阅读

河南洛阳烟涧村,中原地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却因为一份“地图”而成为焦点——某网站发布的“中国文物造假地图”,称洛阳市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青铜器“造假”重灾区、集散地。

在烟涧村,“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这些声名显赫的珍贵文物如何在这个村庄一一再现,并流通到全国?全国闻名的河南青铜器,到底是造假还是仿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烟涧村。

目睹

家庭式作坊遍布全村,工艺简单,“只要看一遍,谁都会做”

步入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在马路边和村民家外墙壁上,随处可见“出售青铜器”、“批发天子驾六”等招牌;穿行村中,抛光机和电焊发出的尖啸声不绝于耳,烧炉子的烟囱冒着黑烟。

烟涧村因出产仿古青铜器而闻名中国甚至世界。网络有数据称,该村的专业加工户达300多家,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壁挂、仿古台灯等100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很抢手,美、英、日、加、法、德等国的商人也非常喜爱烟涧的仿古青铜器。

烟涧村村支书方智科说,烟涧村共有近800户人家,制作青铜器的有200多家,青铜器制作成为这个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很多工厂还都是家庭作坊,规模都不大,工人多是自己家人。

事实上,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存在为数不少的“青铜村”、“仿古村”,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铜器,每天,难以统计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

伊川县周鼎仿古工艺有限公司是烟涧村里可以称得上企业的一家大作坊,一座四层楼的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董”,有各种方鼎、天子驾六,同行者笑言,“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进门柜台上,层层码放的铜器锈迹斑斑,犹带泥土。打眼一看,还真觉得沧桑扑面。另外一侧,摆放着一门小炮,有几分古意,赫然铸有铭文:太平天国丙辰陆年造。老板并不讳言,说客户不满意这些仿品,嫌锈做得不好,只肯买走明晃晃的铜器,自己做锈。“客人只要能拿来照片,我们就能按样子做出来。”

店面后院是作坊,几名工人正焊制一条铜龙。在老板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全套工艺:用蜡雕刻胚胎,用细泥浆灌造模具,用火烧硬模具,用坩埚熔化收来的破铜烂铁。因为熔点不同,铜汁以外的杂质自然漂在表面。最后,用舀子把铜汁灌进模具里。老板笑着说,只要看一遍,谁都会做。最近他们的业务也在扩展,工棚里,有两人在用泥巴制作名人雕塑胚子,是某单位定制的人物铜像。

走出周鼎公司,沿路两旁都是家庭式作坊,在一家打着批发天子驾六的作坊里,村民李柏党正带着家人制作天子驾六。李柏党说,他制作工艺品已有10多年,家里还有5亩多地,农忙时就停工,闲时再干,比出去打工好一点。

溯源

从单个“创始人”发展到“产业化”,多数家庭年赚三五万元

村支书方智科告诉记者,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1岁的方兴庆老人,被公认为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

方兴庆说,上世纪70年代,当村里人还在吃大锅饭时,他已经开始做起倒卖古董的营生。1963年,他收来一面残破的青铜古镜。为了卖出价钱,他要修好它。经过实体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等多项试验后,方兴庆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方兴庆将此镜交给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方兴庆兴奋极了,这时候,他想的不再是倒卖古董,而是仿造。

1965年,方兴庆又从一个民间艺人处偷艺学来了“鎏金”工艺,这样,仅一个铜镜就可以卖到上千元,方兴庆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富豪。方兴庆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铜钟,至今还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挂着,他制作的众多青铜佛像,成为许多景点的“亮点”。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仿古青铜器 方兴庆 涧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