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学者的严谨,乔玉光和他的团队又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特别邀请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先生,对这些资料做进一步的鉴听和分析。胡格吉勒图先生在听完所有资料以后,兴奋异常,说:这就是内蒙古的原生态呼麦,我寻找了多年也没有找到,今天终于找到了!
第二件,在2006年的春节期间,乔玉光只身一人深入到“潮尔道”的流行区域,调查“潮尔道”特别是其低声部的传承状态。隆冬季节,雪大风疾,寒冷得像针一样直刺骨髓。乔玉光顶风冒雪,从一家赶到另一家,采访了多位潮尔歌手,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到目前,被锡林郭勒蒙古族牧民称为“潮尔”的演唱形式即呼麦,依然在民间传承流行,没有失传!
至此得出的结论之一是:蒙古国的“呼麦”、新疆阿尔泰山蒙古族中流传的“浩林潮尔”与内蒙古“潮尔道”中的“潮尔”,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呼麦在内蒙古地区一直在民间传承。
结论之二是:呼麦的生存形态和传承轨线,并非是单一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至少形成了双轨承传现象:第一种,是以独立演唱的方式存在并承传,如蒙古国的高音呼麦以及阿尔泰山一带的浩林潮尔,可称之为独立演唱型;第二种,是以非独立演唱形式即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潮尔道”中的“潮尔”,可把这一种呼麦称之为非独立演唱型。由于内蒙古的呼麦一直没有从潮尔道中独立出来,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研究的缺失,致使以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
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传承,并没有中断和消失,这让关心着蒙古族文化发展的人们欢欣鼓舞。然而,呼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令人忧虑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几十年前,在锡林郭勒等地的草原,随便到哪一个苏木(乡)甚至嘎查(村),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当地统称之为潮尔歌手),在自治区有影响的著名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人亡艺绝的事情时有发生。抢救保护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原生性呼麦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责任:申报文本精益求精
对内蒙古呼麦的形态和传承状况有了充分的研究后,专家们开始了申报文本的撰写过程。
同以往的申报不同,这次申报有着严格的字数限定。上次蒙古族长调在申报过程中提交的材料有10万字之多,而这次要把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浓缩在薄薄的几页申报文本中,按照要求清晰深入地阐述呼麦的概念、历史传承、内蒙古原生态呼麦的特色以及相应保护措施等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标准极其严格。申遗项目首先要通过所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委员会的严格筛选,才可以推荐上去。推荐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进行复选,之后再由18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进行严格的专业审查,在这过程中有近一半的项目被否掉,最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的一般不超过50%。在这个最后的关键阶段,完全是靠申报文本的质量说话。
“那段时间,没少掉肉掉头发。”作为申报文本的撰写人,乔玉光深知责任重大,在文本写作过程中,他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为了阐述一个观点,列写出几种表达方式,详比优劣,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编辑:严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