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居家、打仗、做官都在读书
2009年11月23日 09:46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代湖南藏书家,最怕就是“富二代”

叶德辉说:咸丰时,东南士大夫藏书有名者三人,一朱学勤,一丁日昌,一袁芳瑛。袁芳瑛是湖南湘潭人,为曾国藩的亲家。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袁芳瑛)其生平有一大事,则为藏书,号为近代第一。”

但袁芳瑛在江浙做官时,不幸死于任上。其夫人将丈夫袁芳瑛收自东南的善本藏书,“长舸巨舰,载入湘中,宝物因之免劫,其为功德无量”。此后,号称“天下第一”的袁氏卧雪庐藏书,就在省城长沙暂时安了家。

不过,“全国第一”的藏书安家长沙后,袁芳瑛的儿子袁榆生却“不喜故书雅记,以五间楼房闭置诸籍,积年不问”。

光绪初年,有位督学前往袁家查看他们家从江浙收来的“东南文献菁华”,却见“两层自下至栋,皆为书所充塞,非由书丛踏过,莫移一步,以书纵横填垛,即移亦无从遍阅,惟随手翻之,辄是宋元佳椠而已,最可病者白蚁累累可见,想其中书蚀已自不少。”

袁家有书不读,人家就会来打主意,袁榆生有饮酒和赌博喜好,于是有人就请他喝酒赌钱,欠下钱后,就以书作抵。而榆生发现了他家书的价值,在第二年,干脆就请来一条船,载数百箱书,运往武汉竞售,购者麇集。李盛铎在袁家藏书出来后,购得十分之一,后来这些书藏诸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因收藏有湘潭袁家流出来的众多善本,至今被认为是中国古籍善本之亚。

袁榆生在长沙死后,袁家在长沙更加无法立足,于是袁家自省城长沙迁回湘潭老屋。当时袁家卧雪庐藏书尚有数橱柜。袁家第三代对这些最后的珍藏本深为爱惜,不许人进书屋。但老屋年久失修,雨水灌入书橱,很久才被发现。到农历六月初六晒书日,袁家才发现书页粘和不能揭开,竟将这些书籍全部焚烧。

与袁氏卧雪庐可相提并论的是岳阳方功惠的碧琳琅藏书。碧琳琅藏书毁于方家第三代,即藏书家方功惠病卒后,其孙子方湘宾在1898年八月用海船将碧琳琅的全部藏书由海路从广州运到天津,再转运北京,然后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租房出卖,“连楹充栋,排列数十架”。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方湘宾弃书南归湖南,留在北京未卖出的藏书,已散佚不少。方湘宾再入北京,干脆将大部分书籍卖给琉璃厂旧书店店主,不少精美藏书由此流向国外。

道州何氏的藏书,在长沙则散于第五代。道县何氏名人辈出,继何凌汉之后,又有何绍基闻名全国,何凌汉、何绍基均为藏书家,但到了何凌汉的玄孙(第五代)、何绍基的曾孙(第四代),道县何氏藏书开始烟消云散。何凌汉有一位名为何诒恺的玄孙染有鸦片烟瘾,于是将何家五世藏书卖往长沙旧书店买鸦片以解其瘾。此人在古玩界又称“何六哈”,不但是善本书籍,即使名人字画、珍贵拓本亦往往被人骗走。

袁芳瑛卧雪庐藏书、岳阳方功惠碧琳琅藏书及道县何绍基家藏书,均盛极一时,尤其前两者,仅在第二三代即让所有藏书烟消云散,令人惋惜。

“听橘园”、“芋园”等地名留下的书香余韵

长沙的老街巷,仅仅只是一个小小地名,往往保留昔日历史文化痕迹。近现代湖南人爱读书,书香就与这座城市的地名结缘。今营盘西路旁,昔有一条叫“听橘园”的小巷,隐藏在古老的营盘街旁。听橘园就是晚清时期周寿昌和其弟周礼昌的读书处。周寿晶自述说:“予少时居(长沙)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盈据其上。左右藏书籍。中拓丈余,为予与弟筱楼读书所。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丈。读书之暇辄吟眺。”

定王台旁昔有芋园,是晚清重臣李星沅读书处,李星沅之子李桓又在芋园中藏书和印书,后来又成为编译社,到民国时期,李家出了个翻译家李青崖,李青崖活跃于长沙报界和教育界,他将芋园老屋租给杨昌济、黎锦熙等人,毛泽东、萧子升等人常常在芋园读书、请教。

至于叶德辉的观古堂,今天仍然有迹可寻,今苏家巷旁的白果园北段即昔日光复里,观古堂曾在此巷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