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城市雕塑的价值与标准
生活于雕塑林立的城市,徜徉在艺术与美的海洋,的确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可美化环境只是城市雕塑最浅层的功用,吴为山认为,城市雕塑所含蕴的人文价值才是其最珍贵之处。
“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作为城市风格与文化品位的艺术载体,城市雕塑不仅有艺术的审美功能,还有教化功能。”吴为山说。
翻典阅籍,城市雕塑在中国历史上早已留下了许多闪光,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读史书时,经常会看到对宫廷建筑及其内外装饰的描写,如秦代阿房宫十二金铜人、汉代建章宫承露盘、太液池中三仙山等等,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烟消云散,只留下文字凭吊了。借古开今,今天优秀的城市雕塑就是明天流传百代的文化遗产,如何妥善保护这些杰作是我们面对的迫切课题。”吴为山介绍说,正是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召唤,“徐悲鸿奖——宜兴·2009中国城市雕塑大赛”隆重拉开帷幕,致力于去粗取精、发现经典,并科学开发利用优秀城雕,使其价值最大化。
如何评判城市雕塑的人文价值?“人民的审美标准”成了吴为山再三强调的标尺——“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他认为,城市雕塑是历史的标点,是人民的艺术,它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感,表现大众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并且用大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人民群众里蕴含着的是中国精神,是东方力量,是时代洪流。”同时,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城市雕塑也应该是高雅艺术的体现。贴近群众和高雅并不矛盾,关键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吴为山把这个准则细化为四项标准——
影响力。艺术作品要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公共性、艺术性以及精神穿透力。真正有影响力的城雕,必须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环境的考验、公众的考验;
标记性。城雕应该成为一座城市的坐标,打上这座城市在时空中的印记,并且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市民的思想、思维和生活方式中去。真正具有标记性的作品往往与历史有关,与地域人情有关,还与形象符号有关;
艺术性。即城雕作品在形式、题材上的突破和创新;艺术家个人品质在作品中的折射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时代动脉的把握,它熔铸了时代、精神、集体意识和个人性情;
公共性。城雕与周边的建筑、广场、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应和谐一致。
“很多城雕没有思想”——城市雕塑境界亟待提升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一尊尊悲怆感人的雕塑默然肃立。“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个序曲主题各异而又相互呼应,把观者带入了那段战争与抗争的岁月。这是吴为山怀虔敬悲痛之心塑造的作品,每一尊都给人震撼,触动灵魂。
这组城雕作品一经落成,立即受到了广泛好评。吴为山说,这些作品是为了再现侵略者人性泯灭的罪恶,唤醒人性真善美的复苏,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的创作饱含着思想和情感。“近30年来成功的城雕精品,比如潘鹤的《开荒牛》、钱绍武的《李大钊像》等等,莫不如此。”吴为山说,“但令人忧心的是,当前的很多城雕作品或墨守成规,或求新求怪,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病——缺乏追求,没有思想,直接导致了格调的低下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吴为山说,最让他痛心的是,进入很多城市,甚至农村,面前耸立的都是面目雷同、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被业内戏称为“一个球、几条线”,让人看后顿生不伦不类之感。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被大量引进,国内很多艺术家盲目追赶世界潮流,却被“潮流”挟裹得失去了独立的艺术判断。而各地也忽视了应该根据自己的城市特色进行创作,同样盲目跟风,人家有什么,我也照猫画虎来一个。“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失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艺术不应该迎合西方人,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雕塑语言。”吴为山强调,“雕塑应该是有精神的,应该是有文化积淀和内涵的作品。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越来越美观壮丽,越来越有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我们的城市雕塑一定要跟上,要成为城市内涵的重要一环,绝不能只是一窝蜂地把空间填满。”
除此之外,缺少城市雕塑的文化规划、项目管理者对艺术创作规律缺乏全面了解、常将雕塑的艺术劳动等同于建筑、施工,以简单的招标方式实施,仓促上马、创作周期短、速度要求过快……吴为山历数着摆在中国城雕面前的种种问题,脸上写满时不我待的凝重。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斯敏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