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小品是二人转一支 两者有何分别?
2009年10月13日 08:11 辽宁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现在拿小品当二人转大肆宣传,不明真相的人们也跟着盲动与忽悠,那么小品究竟是不是二人转?

有权威人士说,小品是抽掉唱腔的拉场戏,拉场戏是二人转的一个分支,所以小品也是二人转的一支。

那么,我们看看小品与拉场戏在戏剧形态上有什么差异?

“小品”一词早见于晋代,本属佛教用语。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宋人山水画小品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形式,对后世小幅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欧阳修有“小品杂记”;明万历年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短而隽异”,最早将“小品 ”视作文学概念。话剧小品原先只是戏剧院校培训和考核学员的一种表演练习和教学形式,要求通过生活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的瞬间与片段,如岳红演出的 《卖花生仁的姑娘》。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戏剧、影视和相声艺术家的精心改造,并借助电视媒体的传播,话剧小品成了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戏剧样式。如果说当年王景愚的《吃鸡》和陈佩斯的《吃面条》是戏剧小品的婴儿期,最后走到以《超生游击队》、《换大米》、《相亲》、《红盖头》为代表的成熟期。话剧小品的特点是 “小”,篇幅短小、线索单一,人物较少,情节单一,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细节着眼,用较少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变形的动作,表现深刻的主题。没有唱腔音乐,没有舞蹈,只是对话,虽然有的作品也吸收了二人转合辙押韵的语言,却没有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仍属于话剧范畴。

诚然,二人转是吐纳力极强的艺术,但被它吐纳的艺术都必须是经过二人转化了的,而小品就没有经过二人转化,有的是从二人转里分出的艺术,如拉场戏、单出头。二人转的“三位一体”是以纯二人转为“本体”的,拉场戏所以成为二人转的一个分支,因为它具备了二人转的表演元素。不仅具有二人转优美的唱腔,而且是“以歌舞演故事”,载歌载舞。老艺人说:“拉场戏,是拉开场子唱的戏。 ”就是从东北大秧歌中“拉开场子”唱的。老艺人李青山说:拉场戏《大观灯》是从秧歌里劈出来的戏。有的拉场戏是固定人物扮的,有的拉场戏的人物也可以跳出跳入的。吉林名丑老艺人徐大国谈到表演《回杯记》时就主张:打破拉场戏完全进入人物的框框,塞笑口,出绝相,引起观众笑。曾经改编和导演过传统拉场戏《马前泼水》、《二大妈探病》的王典先生说:“拉场戏虽然有个‘戏 ’字,但它是二人转里的戏。需要与二人转艺术相吻合”。

拉场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可以自由变换人物和创造自由的时空,这是戏剧小品所不具备的。有的拉场戏就是从二人转转化来的,如《冯奎卖妻》等。来路不同,但大多都经过了大秧歌的转化与二人转发生同构。如表演拉场戏《张郎休妻》,只有张郎是固定人物扮,女演员则是跳出跳入演出李海棠和郭丁香;《寒江》其前后都有拉开场子的戏,中间则完全是单出头演法,一个演员跳出跳入演出了徐茂公、薛丁山、樊梨花和姜须;《马前泼水》,也是一前一后的拉场戏,中间崔氏嫁给赵石匠那一场,他们由富变穷,全是二人转“一人演多角”的演法;《马前泼水》场面最多,改编者虽然已经分开固定的三个“场”,但这些 “场”,也只不过是戏剧性情节的切割,并没有凝固时空。如第二场“打柴得宝”,还要分“山上遇险”和“山下张别古家”:买臣迈步把山下,前去求借盘费银。

下得山来把村进,来到伯父家大门。手拍门板连声响,几问里面可有人。

几句唱词,把下山,进村,找门,叫门,连续流动的四个场景,分别清楚,这是典型的二人转范式的以身代景。第三场“马前泼水”还要分“崔氏我来到大街上”和“要饭走过几个大门”等,都是游动的自由空间。可见拉场戏突出特征是它的“场”,有极为自由的秧歌性。如《回杯记》不仅春红这个人物可去可留,表示“场”的“闺房”、“楼梯”、“花园”、“井台”,都是“指而可识”的不固定的场景。

相关阅读:

张艺谋牵线 赵本山要把二人转安家台湾

专家:迷恋"二人转"的民族不是高品位民族

二人转顶级票价8800 草根艺术不能离开民间

“二人转”表演有“吸星大法”:“玩命”演出

小沈阳当起台湾艺人的老师 吴宗宪学二人转[组图]

张艺谋牵线 赵本山要把二人转安家台湾

赵本山与葛福鸿签约 “二人转”将进入台湾

二人转进台湾,就这么定了!(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田子馥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