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革”结束初期国歌歌词的修改。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已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为了填补国歌歌词的“空白”,1978年修改国歌歌词的建议提到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大会,大会成立了国歌征集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发动和征集,收到了大批新歌词词稿。经讨论,最后确定由李焕之同志配的词提交大会代表讨论修改,但也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歌词气势雄伟,高度概括,政治性强,有高举毛主席的旗帜、党的领导、“奔向共产主义明天”等鼓舞人心的内容。另一种意见认为,新歌词的内容、文字韵律都推敲不够,从文字上看歌词太平,缺乏激情,缺乏形象性,只是把几个口号凑在一起。从韵律上看,新歌词平仄、音韵都不如原歌词,有拼凑的感觉。歌词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注明“李焕之配词”等等。虽然有两种不同意见,但修改国歌歌词一事酝酿已久、已是不可更改。国歌征集小组没有采纳不同意见,建议将新国歌歌词提交这次大会通过。同时决定,考虑到国歌不同于一般歌曲,为保持国歌的稳定性,除注明“聂耳曲、集体填词”外,一律不署编配者的姓名。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歌歌词的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时,作为与会的文艺界代表、著名作家陈登科,向大会提出了一个议案:要求大会讨论通过恢复国歌的歌词。议案拟出三条理由:一是原国歌的词是经历届人大通过决定的。二是现行的新歌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很粗糙,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这个词反映冷漠,缺乏激情,且不易上口。三是原词作者田汉同志已经平反,并有了明确结论。人平反,作品也应平反并受到充分的尊重。现在抽掉原词,以集体填词充数,这对国家的尊严、艺术的完整都是不严肃的,甚至使人感到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议案的办理也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当年大会秘书处只讲交付常委会研究,便没了下文。后来在五届三次、四次会议上,陈登科一而再再而三坚持地提。直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庄严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五)科学发展时期国歌的“宪定”。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后,《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又唱了12年,受到国内外人民的一致认同。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样一来,已经传唱近七十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地位,被宪法正式确认。这既维护了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又能避免像1978年那样轻易地更改国歌的事情再次发生,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六)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歌的论争。由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有些人借机提出要修改歌词。于是,引发了对国歌改词的激烈争论。提出重新征集评选国歌新歌词的人认为,在奥运会领奖台、在和平友好外交仪式等场合反复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国歌歌词已不合时宜,国歌歌词未能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不能适应中国现实国情、服务中国的未来,也没有面向世界等。但是,2009年3月5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梅葆玖、于海、倪萍等委员则一致认为,国歌承载着民族的士气,背负着不可忘记的历史,现行版应该保留,即便需要改词也要慎重而行。同日,会议通过了李素华委员的“在政协开幕式上将奏国歌改为唱国歌”的提案,此举得到了委员们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对国歌改词的论争是民间有些人挑起的,从网络对此事件征求的意见看,绝大多数人都反对修改歌词。
国歌六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告诉世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经千锤百炼,是终将打不散、灭不掉、压不垮的。
(作者: 徐珂)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徐珂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