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墙上的新中国60年史:标语的变迁(图)
2009年08月03日 10:25 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一处宣传“4+2”工作法的标语。 本报记者 田国垒摄

齐保东今年66岁了。他名义上的职务是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农业经济管理站站长,但实际上却是“搞宣传”的——就是下乡刷写墙头标语。

作为灌涨镇前楼村字写得最好的人,齐保东已在乡间地头刷写了43年的标语。

齐保东说,在显眼的地方的同一堵墙壁上,他写了又刷,刷了又写,年复一年,不知写了多少标语,每条标语对应的,是一项国家或当地政府的政策出台。

标语,言简意赅,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标语可以称为时代的符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标语的变化,浓缩了新中国政策的变迁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常香玉向志愿军捐了一架飞机”

桃溪镇是内乡县最西边的一个乡镇,因为偏远,县城汽车站发往这里的班车,要50多分钟才能等到一辆。

7月31日,桃溪镇的天空中飘着时密时疏的雨点儿,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穿镇而过,不远处是层层黛色的山峦。

在这个穿过几处被炸开的垭口才能到达的宛西小镇上,两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租用了同一个门面营业。贾清杰老人的营业项目是为故去者糊送葬用的“大马”和花圈,於敬军老人所做的是补鞋配钥匙。

天气不好,两位老人都没有什么生意可做,坐在只有几平米大的门市廊檐下,边吧嗒吧嗒抽旱烟,边向记者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语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两位老人都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墙上到处写着“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赞颂新中国和毛泽东的标语,也经常听大人们讲“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怎样和日本人打仗的事情。

问及抗美援朝,两位老人都摇起头,“当时太小,记不得什么事情了。”但两人都知道,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曾捐了一架飞机给志愿军。

<<上一页 1 2 3 ... 7 8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田国垒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