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出国当“教官”
刚去的大半年里,张文见放下篾刀,拿起笔开始学英语。
2006年6月,中国商务部技术援助利比里亚,竹藤编援助技术小组要在重庆招聘几名竹编人才。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47岁的竹编技术人员张文见,因为有高中文化,且水竹凉席、竹筛、簸箕、锅盖、竹篮等竹器活样样精通,顺利通过目测和现场操作,与同村的袁永和一起被选中。
2007年1月17日,飞机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已是晚上6点。从机场到城区20多公里公路漆黑一片,没有路灯;道路坑洼不平,颠簸厉害,虽是第一次坐上大使馆的接待车,张文见没想到这儿这么穷,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竹藤编小组一行住进偏僻的国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一幢铁皮平房,围墙只有1米高,这里蚊子特别多,吃水得靠压井水,赶上雨天井水特别浑浊。
张文见说,蒙罗维亚生活成本很高:当地的蔬菜酸涩,小菜1公斤20来元人民币;市场上没有鲜肉卖,吃的都是进口冻肉;电靠发电机,燃气更是高达300多美元一罐。因为竹编小组只有5人,未达到7人就派厨师的规定,他们还得轮流做饭。
“只有安心做下去。”张文见很庆幸出国时,购买了100多元钱的蔬菜种子,他们开垦了半亩菜地,种上豇豆、辣椒、丝瓜等蔬菜来改善生活。利比里亚只有旱雨季节,5月到11月属雨季,几乎天天有雨;12月到次年4月属旱季,难得见到一次下雨。竹编小组刚去恰逢旱季,为了种菜,张文见和同事们不得不每天早晚到1公里外的地方担水浇菜。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还因为语言障碍,张文见不能外出逛街,更不能与当地人交流,只好窝在住房里,心里憋得慌。在刚去的大半年里,张文见放下篾刀,拿起笔开始学英语。
首次上讲台打哆嗦
第一堂课讲得很差劲,但学员们却非常理解、配合。
张文见说,利比里亚的竹资源相当丰富,之前,那里没有什么竹产品,长在地里的竹子基本上被烧掉。现在,张文见的工作就是向当地选派的学员一边讲解竹编理论知识,一边传授竹藤编织技术。
篾匠走上讲台,虽是高中文化,张文见坦言非常吃力。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翻阅了很多资料,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备课,向学员讲解中国的竹子用途和选材。
走上讲台的前夜,张文见根本没睡觉,把要讲的内容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几乎能完整地背下来。想起第二天的授课,他既兴奋又紧张。第二天,张文见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两腿直颤抖,嘴巴也哆嗦起来,额头冒出了汗珠,脑袋嗡地一下,什么也记不着了。没法,他只好打开准备好的稿子,讲一句,翻译就翻译一句,一堂课不到30分钟就草草讲完了。
“感谢学员们的理解。”虽然第一堂课讲得很差劲,但学员们却非常理解、配合,这让张文见格外感动。农民走上讲台授课,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张文见非常乐意学员们尊称他为老师。每次授课,他都要提前走进教室,学员们总是热情地一一与他握手问好。张文见说,他喜欢这样的感觉。学员们的尊重,让张文见倍感亲切,他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生动些,总是手把手毫不保留地为每个学员传授技术。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彭瑜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