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鲁迅文章退出教材”:被删减但不会贬值
赵强
有关“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作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引发热议。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尽管有此解释,鲁迅文章近年在教材中的每一次调整和删减,也都免不了引起一些争议和担心。有必要么?笔者不以为然。
曾经有句校园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三怕”之说能够流行,至少说明在中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够有趣或过于艰深,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即便强行安排、强化灌输,学习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鲁迅某些文章艰深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恐怕有点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囿于当时的舆论环境,鲁迅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以至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大白话,竟还不如上古文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懂。脱离了历史情境,知识阅历又不足以填补认识空缺的孩子们,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鲁迅文章时,恐怕也有些畏难。
因此,鲁迅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成了与“奥数、英文”鼎立的“三怕”之一。现在奥数在降温,英文教学与考试也在改革,那么当鲁迅文章成为一种学习负担时,为何不能做相应的删减呢?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并不是说,《三国》或者《水浒》本身的阅读价值有高低,而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中小学生过早阅读他们难以理解的鲁迅文章,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还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增加他们对鲁迅文章的误解与反感。这又何苦呢?而鲁迅文章并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减而降低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