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纪录片未到黄金时代:缺少现实题材和耐心

2012年08月04日 09:11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李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今年5月,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舌尖”风潮,火的不止是各种美食,纪录片这种电视艺术形式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打开各大视频网站,你会发现一些经典的纪录片点击率高达数十万次。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现状的思考。有观点认为,纪录片今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预示着纪录片市场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日,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几部纪录片广受好评并不能说明其市场走向,中国纪录片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普遍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思考。

现状:缺少现实题材

在题材选择方面,现实类题材长期缺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荧屏上播出的绝大部分纪录片不是历史建筑,就是考古发掘;不是珍奇古玩,就是山水风光、野生动植物。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据着荧屏。

周兵认为,中国的纪录片有很多题材可以选择,抛开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不说,中国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之后,有必要把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发掘出来,讲述怀旧的故事,展示中国人的精神,分享他们真实的生活。然而比起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拍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投入的精力更多,操作层面更难控制,花费成本也水涨船高,受这些条件的制约,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只是凤毛麟角。

周兵说:“对于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而言,最好是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要拍出真情实感,才能俘获大众的心。 ”不久前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总编导陈晓卿在微博中坦言:“《舌尖》拥有丰富的真情实感,这是通往成功的一把钥匙。 ”

而在去年10月举办的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一部反映我国鄂温克族少年生活的现实题材纪录片《雨果的假期》凭借真实的风格获得了“亚洲新浪潮”单元的最高奖。

对比:中国纪录片欠缺耐心

周兵透露,国外真正好的纪录片是名副其实的记录。不管是记录人的活动、动物的活动还是植物的成长,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国外纪录片令人感触最深的不是片子拍得如何,而是拍一部五六十分钟的片子,有可能耗时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直到满意为止,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诚如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帝企鹅日记》,拍摄周期长达13个月,素材影像超过120小时。

而在这之前,法国导演吕克·雅克用了12年的时间进行筹备,观察帝企鹅的生活状况,这在中国很难做到,尤其是中国的纪录片栏目化以后,为了保证节目档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拍摄,片子里往往被注入很多人为因素,功利性强,缺乏亮点。

周兵认为,中国纪录片要想拍出自己的特色,吸引观众,就要拿出勇气和耐心,捕捉更敏锐的视角,寻求更真实的记录和更精彩的表达。

对策:想火就要接地气

周兵表示,想拍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导演在拍摄前很久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调研。因为纪录片毕竟有别于电影,必须保证被拍摄对象以全天然的姿态呈现在镜头面前,如果想了解这些,就需要提前做大量功课,尽可能地熟悉拍摄对象,赢得他们的信任,激励他们以最朴素的方式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受欢迎,因为他讴歌的是广大劳动者,弘扬的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美食文化,拍出来的东西很接地气。《舌尖》总导演陈晓卿说:“接地气,是每个纪录片人的责任。媒体产品要找好定位,就是观众爱看什么,产品要有个人风格,但更要符合频道气质和观众定位。 ”“《舌尖》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快乐,我喜欢看纪录片,家里收藏也多,因为它比美国大片更真实,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 ”多年坚持为国产纪录片配乐的作曲家李海鹰说。

网友“江南飞雪”称:“网络拍客的作品五花八门,或可称其为‘微纪录片’。这些短片大多关注度很高,正因为他们拍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毫无修饰。 ” 记者 李爽

延伸阅读

高国栋:别一哄而上人为制造热潮

辽宁广播电视台资深纪录片人高国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录片历来就是小众的产物,无法让大家都喜欢,更不可能跟娱乐性的节目相比。中国纪录片受众少、投入低,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

高国栋说:“曾经有一个阶段,有些地方台一窝蜂地在上纪录片,相关人才,创作队伍也都应运而生。后来的实践证明,纪录片市场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乐观,受到传统的收视率判定标准的影响,很多电视台不得不逐渐缩减纪录片创作人员,甚至连机构都裁撤了。这说明,对于纪录片不能一哄而上,或者人为形成什么样的高潮,只能遵循自然规律。 ”

高国栋表示,通过当下的许多纪录片不难看出,一些创作者处于心理浮躁期,无法安静地去欣赏拍摄对象,行为准则近乎功利,这说明纪录片创作者的观念存在问题,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的良性发展。

纪录片生存受到阻碍,纪录片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高国栋透露,国外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大都表现真实、客观,将拍摄对象的一举一动通过镜头载体传播出去,纪录片的写实性能够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我们的纪录片则缺少这样的元素。

高国栋说:“纪录片的题材确定之后,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换言之,纪录片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想拍好纪录片,就要耐得住寂寞。纪录片可以说是知识的综合体,他与新闻的不同之处就是,新闻只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纪录片的着眼点则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还有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之后对历史的进程、当下的现实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事实上,纪录片没有纯客观的东西,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的是编导的情绪,对社会的认知度和价值观。拍纪录片,选对题材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有方方面面的知识,审美情趣等因素去促成他。 ”

相关链接

那些经典的纪录片

《丝绸之路》(1980年)

1980年中日合拍的 《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同寻常的反响。这部纪录片探索丝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丝文化艺术及沿途人民生活状况。

《话说长江》(1983年)

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首播后反响空前热烈,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望长城》(1991年)

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的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该片的纪实风格,有学者认为,它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

故宫》(2005年)

12集的 《故宫》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值得一提的是邀请曾制作过《指环王》等大片的好莱坞公司进行动画特技制作。拍摄历时两年。

《大国崛起》(2006年)

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

美食类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热播同时掀起一股“舌尖”风。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黄金时代 现实题材 1983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