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许子东谈内地阅读:读金庸的比读鲁迅的人要多

2012年07月23日 08: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胡可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学者许子东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 胡可/摄

关于香港与内地的中文阅读情况,我认为,在香港,读武侠、言情、通俗小说的人很多;不过我估计内地的情况也是这样———通读金庸的比通读鲁迅的人要多。

我觉得相较于内地,香港的阅读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片面强调阅读英文原著,而译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著的阅读量较小。这也是香港阅读的一个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香港教育是英语教育,青少年从开始接触文学的时候,就被鼓励读原著。照说读原著要比读翻译书要好,但是这带来一个问题———读原著只限于英文。所以除英美文学之外的、不是英文译著的外国文学,读的人相对就少了。而在内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歌德这类的作家的作品,大学生都应该看过一些,而在香港则很少人读这些。

其实香港在两岸三地中应该不算是书本阅读最发达的地方。虽然说香港的出版自由度很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自由度大,选择就多,选择多,读的不一定多。香港与内地的阅读情况的区别有点类似于内地三十年前和今天的阅读情况的差异:三十年前,大家可以接触到的书远没有现在那么多,但是那个时候的阅读风气比现在要好;现在大家选择多了,但是读到的书,尤其名著,可能还没有三十年前那么多。

如果让我比较二十年前刚来香港时香港与内地的中文阅读情况,我会觉得香港的读书比较功利化一点:对学生而言,如果是作业和功课,就读得多一些,买的相关书也很多。课外就看些美容,旅游,致富等很实际的书籍。现在因为受课业影响,香港学生读书依旧比较功利,说好听一点,就是遵从职业道德———将来要做什么,我就要学什么。所以香港学生阅读的都尽量是跟专业有关的书。也不能说他们书读得少,只是比较少主动地去读一些与自己利益很不相关的东西。有一年,我问临近毕业的三年级同学,有多少人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只有很少人举手,当时我就说,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三年都读完了,还没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名的小说,真是难为情啊!第二天就有一个学生跑来很认真地跟我说:“许老师,你讲的话让我回去想了一晚上,我真的没办法,我为了读大学,已经向政府借了很多钱了,我父母都是普通打工的,家里还有弟妹,我现在面对非常沉重的找工作的压力,您这个时候再让我去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实在读不进去。”我很感动,对他说,你就别读了,先找工作吧。可是过一天,我想想又不对。我说,你讲的都有道理,可是我还是不同情。因为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我还在乡下插队呢,我一个月才十块钱生活费,父母还被隔离审查,说是前途给人生带来的压力大得不得了,但是这个不妨碍我读书啊,而且我还读得非常认真。你们的压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你要不读的话,你永远可以不读。你读有读的道理,不读有不读的道理。

香港人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这种书,这种书不适合消遣,而且讲的又是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东西。他们觉得还是村上春树容易消遣,《哈利·波特》容易消遣,金庸也容易消遣。所以香港娱乐文艺、文学是主流,缺少一种对严肃文学、对艺术的崇拜,这个是香港的问题,也是今天中国内地的问题。你可以看到内地畅销榜上都是郭敬明之流。现在大陆大学生有多少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我们脱离时代了,也说不定是这个时代越来越荒谬。因为我们还在教书,所以我们还会坚持自己的一套理念。

我现在读书的一个动力来源是评奖,因为自己是评委,所以被迫读书。前几年香港有个“红楼梦长篇小说奖”,我是其初选委员会的主席,换句话说,终选委员会拿到的六本书是我们从几百本书里面选出来的,这样自己至少要读几十本书。这是工作,拿了钱的。人家让你写意见,你不看怎么行?这个方面的阅读量占了我新阅读的很大比例。所以,我跟香港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都非常功利化。不是我要读什么书,而是我不得不读什么书。

对香港当前的青年作家,其实前些年我关注得比较多。因为编小说选,我就看得比较多,这些年我不编小说选了,所以看得不太多,但是也有一些新人,也都不错。只是更新换代没那么快啦。

我读书没有固定的时间,现在倒是有很多时间重读一些书。我觉得“重读”这个活动可以展开,就是假定说,某个机构请五十个、一百个读书人,每个人选十部自己以前读过的对自己影响比较大或者是喜欢的作品,然后有计划地重读一下,写一个重读笔记,这很有意思。

Q & A(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1、那您平时喜欢逛些什么书店?

在香港没有太多选择,最方便就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我很少去逛二楼书店,因为那些地方不方便停车,所以也就去得少。

听说诚品马上要在铜锣湾开分店了。诚品书店不仅是卖书,也是卖一种文化,我觉得它会对香港的文化空气也有一定帮助。

内地的书店看上去很热闹。其实也是越来越浅薄,深度的书越来越少。书店的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个阅读气氛。文化部也好,中宣部也好,应该特别抓一下这方面,首先要给书店的工作人员加薪,其次要有些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店员。卖书人的素质直接牵扯到书是怎么卖的,而书怎么卖的直接牵扯到读者读什么书。

2、你经常去香港的图书馆看书吗?

大部分书都是在图书馆借。

3、你经常在香港网购图书吗?

我没有在网上买书,比较老土,不知道怎样在网上买书。

4、你平均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有多少港币?哪一类书买得比较多?

几百到一千。买的书都是一些非买不可、不买看不到的书。现在问题是买书的速度快读书速度慢。

5、你通常用哪种电子书阅读方式?

我还是喜欢纸质书。我看学生的论文都是要看打印稿。(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6、家里藏书大概有多少册?

不知道,没数过。我们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教书读书,所以讲读过多少书,说少了难为情,说多了也难为情,也没必要。这是职业。像卖鞋的,你摸过多少双鞋?这是没意义的。

7、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钱理群先生在台湾出版的一本书。

8、香港书展会不会去?对书展感觉如何?(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我今年要去香港书展做一次发言。书展是非常商业化的,因为香港是一个商业城市。每年香港书展会有几十万人参与,香港还能有什么活动能吸引到那么多人?这种“文化庙会”的形式其实也挺好。我觉得香港书展需要改善的地方就是需要逐年加大严肃书籍的比例,并且应该找一些学术大家来开讲座。

采写:南都记者颜亮 实习生曾晶 潘野蘅 卢海婷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什么书 读大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