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暂无大藏家 艺术品买家多为二三流富豪

2012年05月20日 09:40
来源:国际在线论坛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又见“中国买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2011年5月嘉德春拍上《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成交,都是这个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2005年,刘益谦以500多万元价格拍得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2010年,刘益谦以1200多万元拍得了这幅画原有的对联;2011年,“合璧”之后的完整作品创造出了天价奇迹,刘益谦在六年时间里净赚3.5亿元。

巨大的财富效应,在这一轮艺术品热潮中登峰造极。

“2008年秋拍卖的东西,在今天最差的都翻五倍。”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说,金融危机中的2008年是“最近10年艺术品市场的低点”。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政府四万亿投资、趋紧的房地产调控、通胀预期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导致了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爆发。

“1990年代末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从郭沫若家中拿出来的时候只有190万,那时候也没有人觉得它是国宝。”一位知情人士说。在2011年的保利秋拍上它以2.668亿元成交。“现在不管多普通的东西,进了某些拍卖公司就值3000万。”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不仅国内,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价格都在飞涨。中国买家进场,是最大的因素。香港苏富比的工作人员回忆,前两年在拍卖中“疯狂举牌”的基本上都是内地买家。“一些明显有瑕疵的瓷器,他们也会出到很疯狂的价格。”

这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艺术品的真伪、优劣显得并不重要,只要有人接手就行。

拍卖,这种从西方舶来的交易方式,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机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追求价格爆发点的销售方式下,现场气氛的刺激,会让部分中国企业家的不成熟、不理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过了!我看到很多的企业家互相瞧不起、斗气、乱出钱。中国很多企业家拍卖的预算跟实际上出的钱完全不一样,他就要出风头。”艺术品资深投资者马未都说,国外有很完善的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很多都是委托竞拍,本人不会到场,这样会相对比较理性。但中国的富人们大多喜欢亲自到场。大买家刘益谦是拍卖场里的常客。“他就是喜欢那种横刀夺爱的感觉。”一位接近他的人士说。“像港台的很多大藏家,都非常低调。他们一般坐在很隐秘的包厢,如果泄露他们参加竞拍的信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这样会导致别人抬价。大陆的买家都不在乎的。”苏富比的工作人员说。

“一个1000万的东西,两个中国人一拍就是5000万。在国外可能会拍到2000万,但绝对不会到5000万。”徐龙集团董事长徐其明说,“现在我们钱花得最多,但未必有好东西,人家会笑话你‘二百五’。”他是中国大陆顶级的陶瓷藏家,也是最早参与国际拍卖的中国人。事情到此还没结束,“拍卖之前没有认真地研究艺术品,拍了高价之后觉得不值又不付钱了。”有些人买到艺术品之后立刻又会去找下家,等下家付款后再去拍卖行付款。

付款问题已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症结所在,甚至已经影响到中国人的声誉。时过一年,4.255亿的《松柏高立图》的买家至今没有付款。2010年11月,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拍出的5.5亿元人民币(约合4300万英镑)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至今中国买家也没付款。2012年1月18日,苏富比在香港起诉了山东济南女商人任春霞。2011年10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任拍下了吴冠中的《漓江新篁》、《凡尔赛一角》以及赵无极的油画作品《10.1.68》。但事后任春霞只支付了两幅作品的款项,成交价为6100万港元的赵无极油画作品尚未付款。在该案公布的相关证据中,任春霞10月3日拍下的吴冠中作品,10月20日已在山东泰山文交所上市交易。据中国拍卖协会2011年的报告显示,2010年度内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

“现在的确出现有些中国买家不付钱的问题。我不想说外国买家和中国买家的区别就是付钱的快慢,但的确是有这样的情况。”苏富比亚洲区CEO程寿康说。苏富比是第一家对中国内地买家实行保证金制度的拍卖公司,每次拍卖的高价拍品都会要求买家交纳至少100万港币的保证金。在国外除了伦敦的亚洲艺术周,都没有类似制度。这种保证金制度在内地拍卖行也成了惯例,但在买家欠款方面,内地拍卖行则难以应对。“我们也非常痛恨不付钱的买家,但很少诉诸法律。”董国强说,作为拍卖公司,挣的只是百分之十几的佣金,但律师费是按全额的追讨货款付费,不划算;而且,打官司牵扯精力、伤和气,即使官司打赢了也很难执行。一些买家还想出了这样的招:让他的司机交几十万的保证金,买个几千万的东西。“你跟他的司机怎么打官司?他又没钱。”董国强说,香港的国际拍卖公司为什么能打官司,“他能给你上黑名单,这样你没法入境。很多要去香港做生意的企业家,肯定不方便的嘛。我在北京就是起诉了,这些人照样天天都在别的拍卖行里晃。”

“现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已经成了国际笑话。”一位资深业界人士说,一件东西今天拍出了3000万,过几天在另一个地方300万就私下卖了。“每次拍卖还没有开始,国际上就像看笑话一样猜中国一些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今年80亿?明年100亿?人家感觉中国的拍卖就像是小孩子玩过家家。”

与拍卖大行其道相映衬的,是艺术品市场各环节发育不成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呈现出既单一、又驳杂的景象。上海龙门雅集画廊董事长李亚俐女士认为,“只有二级市场、没有一级市场做价格对照”是造成书画类艺术作品价格飙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书画占了中国艺术品的大多数。所谓的一级市场主要是指画廊,二级市场主要指拍卖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同时存在的时候彼此会有个平衡,如果说大家都知道这个作品,当年在画廊里大概是什么样的价位,他到拍卖行去举牌的时候不会没底儿。他总会有个成本、价格基础的概念,因为这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到拍卖的时候他就不会出高到你没办法去解释的价格。”董国强认为,艺术品市场一些非常基础的理论至今没有人整理研究,“这些年大家都忙着赚钱”。

在2009年这一轮艺术品投机热潮之前,投机炒作之风已经很普遍。在很多受访者的印象中,艺术品市场的前十多年很平稳,收藏家占主流;2003年之后,财富阶层开始介入,“他们拼命买、很容易炒作”。“中国的写实派油画就是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等人炒上去的。那时真是太好炒了,市场小价格很容易就上去了。”一位知情人士说,王中军手中的很多东西在高点已经卖掉了,“赚了很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1990年代收藏了大量吴冠中的画作,在最近这几年的高点也出手了不少。

“富人买艺术品对文化是一个帮助,为社会留下文化财富,这是富人能够得到社会尊重的一个理由。但在中国现阶段,这离我们似乎还太远。”董国强说,“中国人现在赚钱的欲望全世界第一!”

“投资或者投机也没有什么不对,没有的话这个市场也不活跃。现在的问题是,投资投机的人要比真正搞收藏的人多太多。”广汇美术馆馆长包铭山说。投机热之下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赝品、假货充斥市场。违背历史常识的“汉代玉凳”,却在2011年拍出2.2亿元天价。收藏界流传一个玩笑:骗100万要坐牢,抢100万要判刑;古董骗1000万没问题,骗1亿那只说明你傻。

马未都认为,艺术品投机盛行,是因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企业家没有受到大的挫折”。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他曾经买过香港一个大藏家的两张画。“那人住的宅子值三个亿,当时金融风暴一来就值1/10,交了银行1.5亿,还欠银行1.5亿。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全部都没有受过非常严厉的淘汰,一切都太容易了。”

从2011年秋拍开始,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感到寒意阵阵,虚高的价格泡沫有撑不住的迹象。在年底的一个论坛上,陈东升预测:“2012年市场份额将下降40%。”现在业界讨论最热烈的,是包铭山提出的“两个70%”:现有的拍卖公司淘汰70%,剩下的30%再把量缩小70%。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时代背景 收藏市场 做股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