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作家叶开:中国文学缺乏城市经验 人与人关系乡土

2012年05月02日 14:48
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李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今的文学创作似乎呈现出‘盗墓派’倾向。”日前,作家叶开在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授课时直言。叶开说,这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比喻。所谓“盗墓派”,无帮无派,和文学创作的团体、地域无关,和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也不一样,指的是“往后走,不朝前看”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如今中国文学创作视野有些狭隘,着重于以往的经验,过分偏爱乡村题材,手法上宏大叙事仍是主流,不够多样性。“盗墓派”,盗的是保守的经验与方法。但这个“古墓”不再是宝藏,反倒成了桎梏。他的这个说法,得到包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副教授王宏图等多位文学研究者的认同。

中国文学缺乏城市经验?

“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期,但真正深刻反映当代社会转型或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少。”叶开说。王宏图则指出,中国文学有着乡村叙事的传统,这与过去长期是农业国有关,也与作家的出身构成有关。很多作家在农村成长,乡村是他们生活元初的印象,于是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写的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在叶开看来,人类目前的生活是以城市为主题,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城市经验。以人物关系而言,城市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信用制度生存。像《长恨歌》、《兄弟》(下)等很多作品,故事确实发生在城市,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深究下去还是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这是一种广义上的乡土模式,并不能体现现代城市的特征。相反,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很明显能看出城市文明的特征,触碰到城市人情感中的柔软处。比如《挪威的森林》第七章结尾,主角渡边去看望阿绿生病的父亲,那是一种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却充满了关怀。他认为所谓的向前向后看,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视野问题。“中国正处于融入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应当参与世界文化的建设,作家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着眼于更大的人类普遍的经验。总有一些价值和涉及的问题是共同的。比如环保,不管在好莱坞电影动画里还是在欧美文学中,都是很重要的主题,可惜中国作家很少关注。”

宏大叙事消解多样性?

“现在评奖,获奖作品基本还是宏大叙事类型的,像王小波、王朔这样的写作永远得不了奖。”叶开也直言,“虽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样在宏大叙事边缘进行探索的作品,但依然没有整体摆脱的尝试。”

“中国作家对于宏大叙事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李楠告诉记者,“我感觉中国读者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说历史容易讲故事,像《百家讲坛》最火的都是讲历史故事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有着史书传统,拿文学研究来讲,很多学者的目标就是写一部文学史,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部文学史,但文学史写作还是层出不穷。据我所知,西方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很少的。此外,中国作家似乎都有一个心结,要把中国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把自己经历的历史讲出来。”宏大叙事背后固然体现了对历史的重视,但对此叶开也质疑:“我们过于相信历史的逻辑而轻视人的价值。历史是很重要,但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历史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王小波的创作很值得注意。他对历史思考的模式是非常现代性的。他小说中的唐朝,充满了缝隙与可质疑性,个人感受与个人理解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叶开说过分执著于宏大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可能问题不少。而在王宏图看来,宏大叙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所包含的面其实很广,只是如果没有发展就容易单一僵化,当下生活的一些特点就很难包容。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中国文学 宏大叙事 叶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