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大代表提案设“国家阅读节” 称国人阅读功利

2012年03月14日 08:08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课外读物被视为影响学习

北京晨报:是什么影响着当代人的读书态度?

张晓明:一方面,社会环境让人们很难基于精神需求去读书,中小学生要为高考读书,大学生要为找工作读书,工作了以后,要为升职赚钱而读书。另一方面在造成今天种种读书现状的原因中,起最大危害作用的,其实还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不鼓励学生去读书,而是鼓励背书,而且只读教科书,教科书之外,可以读的也就是一些参考书,真正的课外读物,更多时候被视为影响学习的东西。教育本来应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现在相反,学生很难自由地去读教科书之外的书籍。

北京晨报:那如何让教育更多地培养人的阅读呢?

张晓明:没什么有效的办法,教育问题一直都在说、在探讨、在寻找,但至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可以改变现状的。

没有好书让阅读更匮乏

北京晨报:这些活动能够真的改变阅读态度吗?

张晓明:这就要看怎么做了。最怕的是走过场式的,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过节而过节,那些无聊的活动自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些活动还附加有宣传性的目的,这并不符合阅读本身的特点,当然也无法真正吸引人的注意。

北京晨报:合适的活动是什么样的呢?

张晓明: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为什么而读,包括像“为了中华崛起”之类的,阅读本身是人的天然需要,只要阅读就好了。当然,出好书也是一方面,现在很多出版机构缺乏创造力,缺乏出版好书的能力,没有好书也是阅读匮乏的原因之一。

读书不需要行政干预

北京晨报:很多人希望通过行政方式加强对改善阅读状态的工作,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

张晓明:这其实可以算是一种误区。精神生活一定是自足、自立、自有的,每个人天生都有精神愉悦的能力,而且精神愉悦只有人们自己才能得到,精神层面最讨厌的就是被掌握,一旦有这种感觉,就不可能产生愉悦感,又怎么能让人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呢?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行政手段尽量要少?

张晓明:读书是一种尤其不需要行政干预的事情,行政方面,给予经济支持就好,给钱就好。不给钱,让人们自己去做也好,放手让读书人自己搞,让民间团体自己去弄,太多的行政干预,反而让人们无所适从,甚至起到反效果。所以,关键是要想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有好的方式去支持阅读状态的改变。

时代造就功利阅读

北京晨报: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什么样的?

张晓明:如前所说,阅读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人们通过阅读来提升修养、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愉悦心情。一直以来,阅读的功利性都过强,让阅读回归到每个人本身,不要太多附加的目的。

北京晨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张晓明:很难,这是社会状态、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农业时代没有做到,工业时代也更加功利。可能到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再一次得到改变,才可能回到它本身应有的状态,才可能有关乎修养、教化,关乎精神的阅读。

读书人如何获得尊重

北京晨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读书人受到尊重,所以促使更多人去读书,现代社会不再像以前一样尊重读书人,读书不能获得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人们不愿意读书,您怎么看?

张晓明:我不这么认为。不是读书人不受尊重,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尊重。真正的问题在读书人本身,读了很多书,但是一开口就让人讨厌,怎么能获得尊重呢?有些读书人确实有这种情况,说话、写文章看起来夸夸其谈,其实没什么内容,自然会被轻视。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读书人本身也要改变?

张晓明:是的,要把书读活。还是最简单的道理,读死书、死读书都不行,读书倘若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思想,读书的意义也就不存在。说到根本,这也是教育造成的,教育环境让人们读死书,培养的读书人又影响了更多的人,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文化哲学、文化产业理论。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张晓明 浅阅读 阅读环境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