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化园区当成政策幌子 借用名义取得土地
2010年11月04日 09:35 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开发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那些最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或者说文化产品最初都是自发形成的,比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最初是因为地方偏僻,那里的大量闲置厂房租金便宜而且空间格局适合做工作室,这才吸引了艺术家、画廊主自愿前来租用。

最近多次以创意顾问的身份参与中国多个地方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的策划,发现在中国创意产业的热潮已经从京广沪深刮到各个省份,从西部的新疆、南部的海南岛,无不以创意产业开始号召。这里面也透露出深刻的思路演变,就是开始把“文化”越来越当作一种“经济行业”来对待,讲究投入产出比,尽管往往各地的园区并不一定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文化产业园区还没有统计数据,据我所知中国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就多达134家,而就我到地方做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的观察而言,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有一两个园区,发达省市更多,比如北京市已有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上海市有75个,江苏建成或在建的园区超过60个,这样估算下来全国各地各种名义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加起来应该不少于500个。

“园区经济”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模式”的产物,近年因为政府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开始纷纷设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产业等。

就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筑状况而言,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像北京798、上海莫干山一样把老建筑改造利用,“咸与维新”,另一类是修建全新的建筑群或单个建筑。各地建设产业园区的典型手法是政府划出一定区域设立园区,给予三五年的税收优惠,然后引起国有、私有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引起文化创意企业设立公司。

不过也有地方政府领导在私下跟我交底,说“文化企业一般都很小,做成园区也赚不到多少钱,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做个样子而已”。地方政府官员是希望用园区的方式,减免税收,尽可能集中相关的企业,产生更多经济利益,但也有部分官员和企业仅仅是在以文化的名义创建新的“形象工程”,甚至还有人是为开发房地产而借用这个名义取得土地。

有趣的是,那些最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或者说文化产品最初都是自发形成的,比如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最初是因为地方偏僻,那里的大量闲置厂房租金便宜而且空间格局适合做工作室,这才吸引了艺术家、画廊主自愿前来租用。再比如,策划人梅帅元在制作的山水实景表演剧目《印象·刘三姐》获得商业成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山水实景剧目制作热潮,这主要是他和企业合作的成果而不是政府规划———但是,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其他地方的政府以及企业纷纷模仿,各种“规划”就此诞生。

事实上,今天的企业家和个人的创造力在市场经济的搅拌下空前活跃,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淘金,但给他们的创意最大限制的往往并非激烈竞争的市场对手,而是缺乏公正和宽松的制度环境,僵化的管理体制导致文化产业面临重重障碍。我们现在需要警惕的是,把文化园区当成政策幌子,实际干的是形象工程或干脆是地产开发,那样很多政府资金就打水漂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周文翰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