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尊重市场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本身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应顺应这一趋势,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加快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除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在政府扶持下规范运作,其他文化单位都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二是打破文化领域的条块分割、市场壁垒,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企业集约经营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强化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强调文化产品的精神产品属性,突出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为此,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注意纠正一些文化企业一味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努力推出更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优势不等于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首先需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应注重挖掘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提供民族特性鲜明、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我国文化企业的赢利模式和成长路径,从而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其次,应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三,应改革和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交易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努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用好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保证。应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持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相关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才;开拓文化产业人才来源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快改革,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
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企业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引进来”相比,目前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不快。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有关。但如果这种“进”与“出”的不平衡长期存在,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应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同其他文明的平等对话,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进而促进我国的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塑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