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赫塔·穆勒致敬
1
8日晚上8点,吃过晚饭打开电脑———按时差,这时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秘书走出那栋大楼,向等待的媒体宣布消息的时刻。我这样关注这个奖,也许和我一个月前还在斯德哥尔摩有关。到了那里,即使你不想这个奖,这个奖也“绕不开”。我们到老城去闲逛时,路过一座楼的侧门口,李笠(定居瑞典的诗人、翻译家)忽然停下来了“喏,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宣布的地方!”获奖者每年下榻的“宏大饭店”(Grand hotel)我们也去了,当然不是去下榻,而是到它那正面对着海湾和王宫的酒吧坐上一会儿。就在通向宏大饭店的桥上,李笠清了清嗓子,用宏亮的瑞典语宣读了一通“颁奖辞”:“中国诗人某某某……”“以深刻的绝望和毫不妥协的人道主义精神……”,听得大家前仰后合,腰都差点直不起来了。那笑声,似乎仍悬在斯德哥尔摩灯火闪烁的海湾上空。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不知让多少人傻了眼!)我当然也从来没听说过这名字。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就给了她。有网友很快从诺贝尔文学奖网站上下载了原颁奖辞: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09 is awarded to the German author Herta Müller 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看来最关键的正是最后一个词:dispossessed———原来是“被剥夺者、被驱逐者”的意思!这里的dispossessed,不仅指被剥夺了最基本生存条件的人们,甚至也不仅指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人们,它还指向了更多。
是的,就这么一个词,一下子击中了我,也照亮了这位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陌生女作家。也正是这样的颁奖辞,这样的“爆冷门”,使我“恢复了几分对诺贝尔的敬意”。
2
“她都写了些什么呢?”刚做完手术、在桌椅间艰难挪动的妻子问道。我告诉她穆勒作品中的一个细节:一个在齐奥塞斯库暴政统治下服装厂做工的女工,偷偷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的男人的衣服里,打开一看,上面是“娶我吧”。
妻子一听,不再问了。她已明白了一切。我还向她引述了从李笠那里看到的这位逃亡作家的一句话:“我走的是一条死路。你不应看它通向哪里,而是看它从哪里开始!”在当今的所谓文学世界里,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一定会获得反响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