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龙应台王安忆何以成诺奖遗珠?
2009年10月10日 16:05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诗人赫塔·穆勒走出位于柏林的住所。瑞典文学院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穆勒。新华社/法新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似乎都比科学奖更让国人悬望。今年,不出所料的是,该奖再一次出人意料——德国一位冷门女作家赫塔·穆勒成了140万美金大奖的幸运得主。

中国人曾经颇诧异的,是2000年入法国籍仅三年的中文作家高行健得中大奖——鲁迅、巴金、张爱玲没能拿到的诺奖,如此轻而易举地落入一位曾以小众文化的先锋派戏剧著称的“海外游子”之手,让一度执念于诺奖情结难以自拔的中国读者啼笑皆非,从此对诺奖看淡了许多。

如同博彩般的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发誓以让世人跌碎眼镜为己任。在当代社会守住一个秘密是天大的难事。而诺奖“秘密选举”的传统却保留得如此完美,不到火候不揭锅——我一直疑心,除了奖金诱人之外,神秘色彩与瑞典王室的参和,是诺奖影响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因素。此次拥有罗马尼亚背景的赫塔·穆勒,在秘密角落投票的评委手中诡异地雀屏中选,再次造成各地德国文学专家面对媒体采访的尴尬:对诺奖得主所知实在太少太少。然而,该质疑的,究竟是这些资深专家的专业能力,还是诺奖评委的呢?

其实,细察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届得主,还是有迹可循的。如同有专家形容,它“除了文学性以外,更像一个政治立场、性别、国家之间的平衡和博弈”。政治立场,是标榜反集权反专制,有此色彩的作家,中选机会便陡然增加,从中国出走的高行健如是,曾在罗马尼亚被禁的赫塔·穆勒亦如是。而诺奖对女性作家的偏爱,可以从近五年来竟有3位女性作家获奖获得佐证:除了赫塔,还有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钢琴师》作者、奥地利的耶利内克,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伊朗且一度参加过共产党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

从上述特征看,边缘化写作几乎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不二之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泓冰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