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下面这段话:“希腊神话的诞生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草原狼却仍然保持着几千年前的个性和弱点。草原狼这种古老的活化石,对现代人探寻人类先进民族的精神起源和发展具有太重要的价值……直到如今,狼精神的哲理仍然在指导着先进民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狼,却正在被愚昧的人群无情斩杀”。小说最忌作者大量的议论。否则,要么作者是柏拉图、卢梭、莫泊桑式的思想家或文学巨匠,要么就是创作课没入门。
后来,听说在英文版中,将议论化的话语都删除了,为的是“符合国际阅读潮流”。这其实跟国际潮流扯不上关系,而是一个文学基本常识。
这样一部思想含量低下、故事老套,怎么可能成为国际上的畅销书呢?有时,我们只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地去揣度中国的图书营销。销量不等于价值,而在中国,策划、炒作往往成就价值,然后还想趁机到国际上去兜售。
与世界接轨,并不是意味着你写的东西,换个时间、地点,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成立即可。比如,把《狼图腾》的背景放在非洲大草原,故事照样成立。这样毫无中国特色的作品,怎么能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呢?
如此简单化地处理文学作品,跟简单地把中华文明认为是黄色文明、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一样,很有噱头,其实与真实状况相距甚远。
文学真正地与世界接轨,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通俗来讲,就是人心要接轨,必须深入人类的灵魂,探究若干心灵的苦与哀,传达人类共同的哲思、经验与温暖。
往大处说,翻开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都表现政治、种族、民族、性别、身份认同等现代内容。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体是国际移民、流浪汉,或者来自弱小国家弱小民族。他们都以丰富的文化经验,穿透性的精神力量,优美精巧的构思,获得世界性的认同。
往小处说,近年国际流行、广受好评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其实也是一部通俗小说,没有噱头,没有宏大主题先行,甚至都没有什么精巧的构思,完全是作者生活经验与情思的真实流露,却深深地打动亿万读者,让无数读者和研究者将目光投向阿富汗这块土地。这才是文学的力量,在于描述,感染,抒情,而非议论,说上几句术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从未过时,只是你如何去表达民族文化。
就《狼图腾》说《狼图腾》,意思不大,能挣得英镑美金,自然值得庆贺,即使卖不出去,也再正常不过。只是,如果将这本书当成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向标或楷模,则让人感觉极其别扭。
中国图书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政治手段、商业手段是必须的,但归根结底得有真货。比如,日本就大量进口中国古籍和中国古代研究的学术著作——毕竟,这是许多学者一点点地累积出来的。至于小说作品,中国与欧美的差距,在技术层面不大,在精神内核上,则真是十万八千里。这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无论如何,老老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拥抱在一起,一切终将是水到渠成的。否则,你吹到天上,每天一个突破,每天赶英超美,可能忽悠得一时,但却忽悠不了一世——而文化的力量,恰恰需要的是能长久地忽悠人、教育人、滋养人。所以,还是默默地工作吧,不要再为几本书卖不出去,一惊一咋的了,其实真的没什么。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吕绍刚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