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沉默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是否需要"斗士"
2009年08月27日 10:56 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沉默的公共知识分子

在公开场合,钱理群不止一次说到鲁迅身上最为珍贵的品质,三个“拒绝收编”——“拒绝被体制收编,拒绝被拿来的文化系统收编,拒绝收编任何人”。而这样的独立精神,在如今大多数甚为“活跃”的知识分子身上,早已消失殆尽。

实际上,这个社会并非没有真正致力于推动进步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不愿被人们称为“斗士”。“因为在今天斗士是一个姿态性超过思想性的词语,在这个时代,人们习惯于嘲讽英雄和蔑视一切。”《生活》杂志联合发行人许知远认为,如今整个社会都不提倡思想而倡导放纵和享乐,进而导致人们抗拒鲁迅与英雄斗士的存在。

“过去20年是轻飘飘的20年。”许知远说,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的纷争终结、乌托邦情结消散,人类再没有遇到能影响自身存亡的重大事件,没有能引发人类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沉默,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这是全球性问题,但我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回潮。”

触摸时代的声带

在豆瓣网上,鲁迅小组的成员们以一种颇为严肃的态度抗衡轻慢的现代阅读,他们喜欢就某个词句进行毫不留情面地争辩,但在这句话面前保持一致,“爱鲁迅的,怕多是默然前行的人”。

巧合的是,采访中找到钱理群教授,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并且以此为理由拒绝了本报记者。后来的交谈中,他说,之所以拒绝采访,是因为有些话说了太多遍,但仍然有同样的问题在提出。事实上,这是当今知识分子们所面临的困境中最为普遍的一种。

正如我们试图去触摸一个真实的、可以尊崇也可以辩驳的鲁迅,我们在期盼的,同样是一个具有饱满时代价值的 “斗士”。也许,今天的知识分子所应该思考的是,在原本稀缺的思想资源里,究竟怎样才能使得富足的斗士与苦难的英雄携手并肩,温和的胡适与犀利的鲁迅并行不悖?摒弃历史语法,回到当下语境,无论斗士、批判者还是温和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在捍卫法治精神、坚持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各兴主张?

钱理群曾发表的《当代中学生和鲁迅》则带来某种更为年轻的希望,“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你会很吃惊,因为当代中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他们懂得鲁迅,这就有希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雪莲、杨梅菊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