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中国只是文化小国 没做好成为大国的准备
2009年08月12日 12:11 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通往大国之道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教授,我注意到你最近参加了一个有关“大国”话题的讨论会,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发言。

“大国”确实是最近几年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民众热议,学界也关注,图书出版、电视政论更是风生水起,好不热闹。当然也有人批评,许多这类题材的畅销书,看似激情澎湃气势满满,可骨子里,都是精准地瞄向市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东(以下简称“刘”):的确,就算不做诛心之论,至少也可以说,就项目策划的角度看,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从《大国崛起》到《大国策》,其市场效果都是可以预料的。不过反过来,也正因为这一点,在一片泡沫下面,却又涌动着真实的潜流,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

记:你是说,的确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热情——为了中华世界的崛起,上上下下都有点急不可耐?

刘:难道不正是这样吗?难道没理由这样吗!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华世界遭遇惨烈的外来碰撞,已经快两个世纪了。而在这将近两百年间,又有哪一位中国人,不急切盼望自己的国家重新崛起为大国呢?在这个意义上,刚刚谢世的季公(羡林)和任公(继愈),都可以说是真正有福了——他们都活到了足够的岁数,所以在生命的终点,就比其早逝的同时代人,更能看清国家崛起的势头,从而也就更可以含笑九泉。

记:但既然是一种“热情”、一种“情绪”,是不是也就意味着,目前的局面也有浮躁或虚妄的一面?

刘:你讲的这个另一方面,也是不在话下的。尽管这话题注定使人热血沸腾,但整天价大国长大国短的,也会让人心生腻烦。你会反唇相讥:我们果然成为世界大国了吗?实际上,恰恰是在那个讨论会上,我反倒发现,不要说种种的外在条件了,就是在人们的内心中,都还远远没有做好成为大国的准备。

记:可人们总会举出很多实例来。比如,中国已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比如,前不久日本有报告称,按照目前趋势,中国的GDP很快将超过日本。又比如,所谓中美“G2”,在国内外都论者众多。

刘:这话要看怎么说了。由于疆域的辽阔和人口的众多,即使在国步最艰难的年代,中国也会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大国。比如,即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国民政府不还曾受邀参加开罗会议,跟人家美英苏三巨头一起,勉强凑作四个大国么?而战后的联合国座次,不管是否有些将就,我们也总算是安理会的五常之一,即使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很少拿出大国的架子,胆敢对世界性的事务动用一票否决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否大国的问题,其实长期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记:恐怕也正因为这样,更成为一个长期被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刘:可不是么?中国要真是一个千真万确、名符其实、彻头彻尾的大国了,它的国民就不会为这样的话题而激动了,这种话题也就不会再成为书市的热点了。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各种以大国为题的热销图书,看作一种“成长中的烦恼”,甚至一种普遍焦虑的心理征兆。

<<上一页 1 2 3 ... 7 8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