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何与媒体翻脸? 关于他的消息已远离学术
2009年07月27日 13:21 辽宁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媒体应如何对待学者,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尊重

在我国,学术传统是以学者甘于清静、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于学问而为美德的。在这样的传统下,学者们是处于高高的象牙塔中大众远远遥望仰慕的人物。而对于那些抛头露面于大众面前又获取了巨大名利的人则视为不务正业或者正业荒疏。我手边有一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学术的一生》的书籍,书皮是任继愈先生的题字,书中收录了金景芳、钟敬文、顾廷龙、陆宗达、蔡尚思、周有光、钱仲联、张岱年、杨伯峻、季羡林、任继愈等44位学者撰写的回顾和总结治学经验的文章,那些名字大都如此陌生,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大都无从知晓,但翻看他们的文章却得知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大众层面的默默无闻也许正是成就他们专业领域煌煌巨绩的一个原因。我们当然需要这样为学术默默耕耘一生的大学者,但我们是否同时也需要将学术学问传递到大众中的学者?

在大众传媒影响广泛的时代,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学术与学问无疑是一条好的路径,易中天们愿意放下传统观念走上荧屏向大众传播文化,是一件值得赞许的事。他们是付出了清静治学时间的代价和承受了来自学术圈的压力的,而更大的压力则是来自于媒体。就像易中天曾说过:“电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现代传媒,也是一个传播学术的很好平台。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成人也毁人。如果你想成名,可以利用它,但是成名不等于成功。所以我说,传媒和学术相结合,做好了是双赢,学者赢得了观众,媒体赢得了品位。”但是如果在这样的学者和媒体的互动中,媒体只是简单地把学者当作一个卖点呈现给大众,那么传播学术只是一个空谈。

在学者和媒体的关系中,媒体占着主动权,因此媒体应该反省,要如何对待学者,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尊重,让他们内在的学识传播出去,而不要仅仅为了收视率炒作他们的花边新闻,让他们成为媒体上被抽空了学术内瓤的空壳。

在与媒体的关系中,学者自身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如何保持住学术传播的底线。当发现媒体有了隐蔽自己作为学者的一面,而大众的关注点已经不在学术问题时,也应该及时转身,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不要等到媒体爆炒娱乐新闻,成为和明星一样的娱乐符号的时候,那将不仅有失学者的尊严,也有损学者的智慧。

□本报记者/许维萍

相关阅读:

网友斥易中天“发飚” 董路:校长叫你回去吃饭

相关评论:

评论:易中天魏晋风度 话筒砸得就是好

易中天为什么怒批主持人?

评论:易中天的失礼能否带来媒体反省

易中天"狂砸"主持人 扮演万金油很辣

评论:易中天已修炼成一条文化鲶鱼

评论:名人都有点被迫害狂想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许维萍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