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驯养鸬鹚

2013年10月29日 14:52
来源:北京晚报

▲波光粼粼间,渔夫撑着长篙,口哨声响,成群的鸬鹚扎进水中,俨然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沿多个河渠捕鱼,遇见土坡、河堤、小闸门等,渔夫们要把小船人工迁移。

鸬鹚与主人间形成了默契,鸬鹚卖力捕鱼,主人也会爱护和奖励它们。

给鸬鹚洗澡!鸬鹚属于水鸟,所以很爱干净,每天下水前就得先洗澡。

捕鱼前,用稻草先拴好鸬鹚的颈部,不紧不松,还得保证鸬鹚不会把鱼吞进肚里。

渔民们休息的时候,便在桥下等待村民来买鱼。

几位渔夫划着一叶扁舟,沿船帮站立的鸬鹚不时扎进水中,等它们重新回到水面时,嘴里衔着挣扎的鱼儿……在淮河南岸的泄洪渠里,这样的场景构成一幅幅动态水墨画。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江苏省金北中心河溪上,陈向村的袁为保就已唤醒那30多只鸬鹚往河渠里走去。“开工了,多捕点。”他低声对鸬鹚说道。与其他3位渔民会合后,他们划着小船将七八十只鸬鹚运到五六公里外的上游,然后顺流而下。

在头鸟的带领下,鸬鹚挨个儿扎进水里。只见被追急的小鱼不时跳出水面,渔民们则不停地用竹竿扑打水面。“这会让水下的鱼更惊慌自己跑到鱼鹰的嘴边。”一会儿工夫,鸬鹚浮出水面。“看,发现大鱼了。”只见头鸟有些不安地在水面绕圈,还不时地猛扎进水里,周围几只鸬鹚闻声过来,在头鸟的四周不断地拍打水面。头鸟再次扎进水中,几分钟过后它叼着一条不小的草鱼游了回来,袁为保乐呵呵地把草鱼放进鱼筐,而后抛条小鱼慰劳头鸟。

每隔一个多小时,渔民们便歇息一下,喝口水聊两句。鸬鹚也跃上竹排,吃上几条小鱼,在阳光下安静地晒着太阳。就这样,他们一路顺流而下,直到夕阳西下,但往往一天的收获也就只有几条大鱼。

“上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利用鱼鹰捕鱼,养家糊口。”鸬鹚驯养的第六代传人蹲在船上说。“这样的捕鱼方式有上千年历史,在我小时候,每家都有十多头鱼鹰,一出去就是几十张竹排和上百头鱼鹰,现在养鱼鹰的越来越少了。”一名渔民讲,几十年前他们还能自己繁殖鸬鹚,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蛋都孵不出来小鸟,现在买一头幼鸟也得上千元。

如果养得好,一只鸬鹚能捕近10年的鱼。“它们更像是我们的伙伴,冬天冷了要给它们铺草,一晚上要起来喂好几次。要把鱼鹰养好,得费不少功夫。”他们讲,从小鸬鹚养到能捕鱼,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而一只鸬鹚一天要喂半公斤左右的鱼,“要是鱼捕少了,我们就要自己去买鱼喂它们。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少了它们吃的。现在我们一天下来捕不到多少鱼,再加上撑竹排养鸬鹚其实很辛苦,愿意养鸬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也不知道鱼鹰捕鱼还能撑多久。” 张玉军 摄影报道 J217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