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粤语童谣之父”韦然要把唐诗歌谣化

2013年08月27日 14:29
来源:羊城晚报

唱片中收录了韦然收集创作的童谣儿歌

韦然自认有一股“傻傻的”精神

羊城晚报记者 谷体伟

摄影/魏辉 雍舜

“排排坐,食粉果”、“小明上广州,探亲友乐同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何家公鸡何家猜,何家小鸡何家猜”……这些由经典粤语童谣改编而来的儿歌已成为不少70后、80后挥之不去的记忆。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些歌曲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但其实不然,他们都有着同一个作者——被外界称为“粤语童谣之父”的香港人韦然。

“在韦然之前,几乎没有能唱的粤语童谣。”本土知名音乐人邓伟标告诉记者。而韦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他“傻傻地”不计成本去从事童谣的收集、再创作工作,那些历来只能诵读的童谣可能已经不复记忆。近日,年过五十的韦然现身广州,携手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举行“助童为乐”的项目,除了再版经典童谣,他们还将创作一批新歌谣。

背景

韦然之前,

广东儿歌屈指可数

据韦然介绍,上世纪70年代之前,粤语童谣一直都是以吟诵、顺口溜的方式流传,能唱的寥寥可数。1956年,香港的周聪作了一首歌叫《一支竹仔》(又名《家和万事兴》),这是有记载的将童谣变成歌曲的第一首歌。

而广州出现的首支粤语童谣儿歌出现在1958年,当时音乐人乔飞在广东童谣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月光光》。就算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但其实不是,除了“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这句歌词,其他所有歌词和旋律都是乔飞自己创作的。

知多D

那些经典儿歌

背后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车》、《小明上广州》

韦然最早创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小朋友都会玩的游戏:“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火车钻山洞……”后来,韦然考虑能不能通过这首家喻户晓的民谣教香港的小朋友认识祖国大地呢?于是就有了《小明坐火车》:“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1980年,韦然又根据“阿哥行路上广州,阿妹上船卖桐油”的童谣,创作了《小明上广州》,反映当时农民出省城卖东西的火热景象。之所以频频以“小明”作为创作对象,韦然说:“这个名字大家都熟,你的十个朋友中肯定至少有一个叫小明的,大家听到小明也会特别有共鸣。”

《落雨大水浸街》

这首歌当时韦然写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他说:“这个版本写得很凄凉,因为我小时候没钱读书,中学开始就要自己赚钱。但后来社会进步了,就觉得还是不要这么凄凉了,所以又写了一个欢乐版的歌词:‘落雨大,水浸街,社会安定哪怕风雨来……’其实这个版本比凄凉的版本流传得更广。”

《何家小鸡何家猜》

韦然当年去小学采风时,见到有小朋友在玩这个游戏,于是问小朋友可不可以让他加进去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的玩法,之后站在街边将歌词用十分钟写好。韦然说,这是他流传最广、最传奇的歌曲,在海外还被翻译成英文版、国语版。

《摇到外婆桥》

韦然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则是《摇到外婆桥》,“因为小时候外婆很疼我,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外婆。我‘外婆’其实是我们家佣人,我小时候一直跟她一起住。我出生在广州,小时候因为动乱与爸妈走散,后来移居澳门之后才重新团聚,之前都是‘外婆’照顾我”。

历程

韦然出现,广东儿歌唱遍全球

跟老人小孩采风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的韦然偶然间从《明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指香港当时完全没有广东话童谣儿歌。“文章里说,英国人对童谣很重视,音乐家会把童谣谱成歌曲,让童谣得以流传下来。因为童谣是教育的工具,可以让小朋友认识很多东西,所以我也动了这个念头。”韦然说到自己从事童谣创作的初衷。

当时,韦然在香港大学做图书管理员,也是社会学系的旁听生,另外又替儿童节目《荔园小天地》写儿歌,于是他试图利用身边的条件查找广东童谣资料。讽刺的是,他只找到了一本美国人出版的《流传美洲的广东歌谣》。无奈之下,韦然只得通过外出采风获取素材。他询问身边的老人家,又亲身走到小孩子的圈子,看他们玩游戏,听他们念顺口溜,像《狐狸先生几点钟》、《何家小鸡何家猜》、《转》等儿歌,便是他从小孩堆中得来素材,然后重新整理,再配上新词和新曲而完成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当时不支持儿子玩音乐的韦然妈妈,也给他帮了不少忙。韦然回忆:“有一次她见我在傻傻地整理资料,问起我在做什么,我才知道妈妈也懂童谣。她的记性很好,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歌词,比如‘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呢点可以怕艰难’,她都能念出来!”

半年后,韦然觉得自己的资料收集够了,便开始集中创作。他用了两三个月时间,一口气创作出近300首儿歌。“可能因为年轻,每天都有澎湃的灵感,那时一拿起笔便停不了。”韦然说,有时一个晚上便能创作出十多二十首歌,他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何家小鸡何家猜》更是在十分钟内创作出来的,没想到这么受小朋友欢迎。

盗版让儿歌大火

创作完成后,怎么把这些作品推广出去又成了一大难题。当时韦然没有名气,也不是什么作曲家,没有唱片公司肯帮他出版这些歌曲,直到1978年碰上刚成立没多久的小型唱片公司“星岛全音”,他的心愿才得以实现。“不过他们当时开出的条件是不给酬劳,而作为交换条件,我提出所有歌都要我们自己来唱。后来我从香港大学合唱团找了5个最厉害的同学来演唱,正式录制了这一辑歌。我敢说这是全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甚至全世界首张广东童谣儿歌专辑。”韦然自豪地说。令他欣慰的是,这盒磁带推出市场才两个星期,便卖出了一万多盒。“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型的专辑,所以卖得很好,当时的香港家庭几乎一家一盒。”韦然说。

唱片公司此时见到有利可图,马上又找韦然赶录了3盒磁带,前后一共录了80首歌。与此同时,无数盗版商也闻风而动,除了香港本地的盗版,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美国等有华人的地方,也开始对韦然的歌进行翻录。1978年到1982年这几年间,粤语儿歌也借着翻版开始大量传播开来。虽然收不到版税,但韦然却表示要多谢盗版,让这些广东儿歌成为传入千家万户的经典。

据韦然回忆,他传入广州的作品约始于1981年,后来在广州唱到街知巷闻的《狐狸先生几点钟》、《鸡公仔》、《菊花菊花几时开》……就是第一批传进来的。他说:“现在在广州但凡数得出的童谣,95%都是我写的,但许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些作品在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都有登记证明。”

童谣仍具生命力

其后一段时间,因为受盗版冲击,赚不到钱的粤语童谣唱片日益受到唱片商的忽略。近几年,广州本土歌手东山少爷基于《月光光》等童谣创作的《月光光 照羊城》,重新唤起了老广对经典童谣的记忆。之前,韦然也曾将《小明上广州》等作品上传视频网站,并取得了不俗的点击量。这两件事令他感慨:“其实童谣的生命力比流行曲要强很多,因为从这些祖祖辈辈吟诵的童谣中,大家很容易寻得共鸣。”

韦然坦言,近些年他通过出版老歌、给电台写歌等赚到了一些版税,有时几万(港元,下同)、有时十几万,但他都会马上把钱投在音乐上。“如果当初把钱拿来买楼就发达了,我这种不会存钱的人肯定是等着被老婆骂的。”韦然笑言,只有像他这样的“傻仔”才会不计成本地从事儿歌事业,不过他庆幸因为自己的努力,不至于让这些经典的粤语童谣提前消失。

韦然此次来到广州,其实身负“助童为乐”的使命。除了为小朋友创作新的粤语儿歌,他还应星外星唱片公司之邀,将一些经典儿歌作品再次结集出版。星外星唱片公司负责人表示,“助童为乐”音乐计划是希望催生更多适合儿童传唱的优秀作品。韦然还透露,近年他还做起了将唐诗歌谣化的工作,目前他已经完成了300首,不久将推上市场。

标签:童谣 唐诗 粤语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