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书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13年07月21日 14: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学术论坛”发言摘要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中国书法馆揭牌仪式

中国书法馆揭牌仪式

杨晓阳

杨晓阳

曾来德

曾来德

申万胜

申万胜

言恭达

言恭达

何应辉

何应辉

王鲁湘

王鲁湘

胡抗美

胡抗美

谢和平

谢和平

林岫

林岫

李刚田

李刚田

刘洪彪

刘洪彪

周俊杰

周俊杰

屠新时

屠新时

朱以撒

朱以撒

周祥林

周祥林

陈秀卿

陈秀卿

张公者

张公者

陆明君

陆明君

黄君

黄君

李金豹

李金豹

楚墨

楚墨

杨锁强

杨锁强

邱世鸿

邱世鸿

邱正伦

邱正伦

权昌伦

权昌伦

邱程光

邱程光

西子

西子

王振邦

王振邦

刘宗超

刘宗超

吕书庆

吕书庆

濮列平

濮列平

2013年6月,“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笔墨东方”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在刚落户成都的中国书法馆隆重举行。为配合本次活动,全方位、国际性地充分展示中国书法艺术在人类审美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的伟大创造和独特贡献,6月14日下午,同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暨学术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国的100多位著名学者、书法家对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此次论坛由王鲁湘主持,大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努力推动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现将相关发言摘录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开始,就以研究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作为它的主要内容。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有一个讲话,认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在经济好转的时候首先要抓的就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以后等经济条件好转了,再把雕塑、油画、版画等其他专业搞齐全,我们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入手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近年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了八个院,其中书法篆刻院列在前面,也是这个思路的一种合理延续。中国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以中国文字为基础,与其他民族的文字不同,虽然都是从象形文字出发,但是最后没有完全摆脱象形,这是中国书法赖以发展的特色和基础。可能跟京剧一样,我们很多人听不懂它的唱词,但是我们欣赏它的韵味。很多西方学者、艺术家、画家,他们其实对中国文字所蕴含的意义不甚了解,但是从造型艺术、形象、图形以及人生命的一个全过程发挥的角度,他们不断地从中国书法的演变、创作过程中受到启发,逐渐肯定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性,从而热爱中国文字、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书法的热衷、学习、实践会逐渐推向世界。我对中国书法充满信心,就像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对中国人充满信心一样。

大书法观——书法有国无界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是一个书写的民族,中国人的人生之所以有更多意义,也是因为它是一个书写的人生。

20世纪中国的书法为什么消沉?是因为我们对汉字的怀疑而引起的。今天的发展已经表明:汉字没有问题,汉字的艺术——书法没有问题,这也应是我们书法家的自信和自觉。书法是一个国际问题,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将有一个书法展览,就是联合国官员书法展览。这绝不是普通的展览,它是一个文化信号,它的意义在于让世人明白,世界的目光已经投到书法上。

书法有国无界,虽然它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创造,但是今天,书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次我们做了一些当代性的延伸探索,既把国内的书法家聚集在一起,也充分理解和考虑了其他各个国家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上有成就的书法家。

我谈四点, 第一,大书法和小书法。小书法就是小众书法。大书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必经通道,因为学习书法而写汉字,因为写汉字而识汉字,因为识汉字而识古汉字,因为懂古汉字而懂古文化。学习书法而创造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套餐,所有的中国人都要吃这个套餐。作为书法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固有的象牙塔里,我们要关注整个世界,思考它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何交流和传播。我曾经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国外探讨中国书法和音乐的关系,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条路还很长。

第二,好书法和坏书法。今天大家都在写书法,书法的标准是什么?昨天的标准和今天的标准是不是一样的?这需要在座的书法家共同探讨。因为现在标准混乱,多元化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扰乱了书法审美。我觉得我们书法家要有定力,要用书法的审美来看书法,但是我们也要把书法放在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来理解和对待。好书法是一个标准制定的问题,不好的书法是批评的勇气问题,现在说好话的多,说真话的少,我们敢不敢批评、怎么批评,健康、有效用的批评,这是整个书法界最缺失的。

第三,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是不是以前的书法家创作的就是传统书法?当代书法是什么,如何对待和创造当代书法,我想这是要探讨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展览,对场景、空间,包括一些衍生产品,只是做了一些探索。对中国的书法,我相信,在固有形式之外还有更大的空间,还可以创造辉煌。

第四,中国书法和域外书法。中国书法的定义似乎是中国人写的书法就是中国书法,这个未必准确。我关注的域外书法,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书法家,他们之间怎么融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凡是对书法有认识、能够接受、有所思考、有所开拓和创造的,无论他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只要用书法的意义和概念来诠释、创造、思考书法,我觉得都是大书法的范畴。当然,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上,书法主流审美标准一定是来自东方的。

这次的国际书法大展,它作为一次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国际行为首先从身份上给予书法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就是它不仅仅是我们书法圈里头的人的事情,它是国家的事情,是政府的事情,是我们整个世界的事情。

多视角开发书法的审美功能

申万胜(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书法要创新、发展,有三个关键词:包容、个性、审美。

传统是多元也是丰富的,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渗透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凡是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经典恐怕都有书法的元素。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野,提倡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竞相绽放。书法要融入作者的情感,个性化是书法的生命。

当代书法的价值在哪里?历史上的书法,艺术性是依附于实用性当中的,像王羲之的《兰亭序》等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今天我们的书法创作不是无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书法艺术要用审美的眼光,站在审美的高度,多视角开发书法的审美功能,要从与书法相通的其他领域吸取力量,使书法有更丰富的审美内涵。

呼唤书法的审美自觉,推动机制不断完善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政府将书法的国际大展包括论坛呈现在世界面前,应该说这是一件幸事。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作为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审美的伟大创新,我们今天要思考的是书法的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今天的文化创造,是明天的文化记忆、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把文化等同于娱乐,娱乐至上,娱乐至死,那今天的文化,包括书法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将是一片荒芜,从这一点我想到了书法的核心价值。我们不是每天讲一件书法作品一件绘画作品要卖多少钱吗?我们有多少人思考它的文化含量、文化价值、它对时代的贡献?文化价值的颠覆和审美评判体系的缺失,将成为中国当下非常重要的现象,在当下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很多地方文化缺失、哲学贫困、思想苍白,需要我们自省和反思,以批评的姿态清醒认识书法的未来,以书法当中的审美自觉来唤起和引领全民对文化的觉醒,完成时代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我们要高扬科学旗帜,高扬时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还在于推动机制的完善。第一是创作标准,第二是评审标准的确立,第三是在全球语境下媒体的有效传播,第四是学术的互动和支撑,第五是名家推动机制的建立。中国书法审美自觉,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性:首先是传承性,第二是综合性,第三是个性。书法艺术从本有的人文性、哲学性、诗性、展示性,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它更有效的作用。

书法创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觉得经过30年的发展,当代书法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观念与立场的转变,走向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实现了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第二个阶段,整个90年代或者更晚一点,在持续的书法热潮当中,伴随着当代展览交流方式的变化和历史遗产的发现、研究、借鉴、传播,形成了以立足当代、植根传统、凸显个性为基本取向的多元发展大格局。这个多元发展有一个基础,就是在碑帖并重、碑帖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创作格局。第三个阶段,就是近十几年整个当代书法创作呈现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即强调主体精神表达的自由和力量;观念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理性的精神;强化作品内在形式,通过对笔墨语言、空间形式的现代追求强化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新一代的中青年创作骨干更为理性地审视之前创作发展的得失,并自觉调整。这当中有突出的一点,我觉得就是对优秀传统的研究和发掘、活用的深度和精度比90年代有了较大的推进。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古与今、学与创、人文内涵与形式技法、功利诉求和艺术本旨、流行与本我等诸多关系,需要摒弃浮躁、笃定志向、切实深入,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持续发展。

主持人: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这30年是中国书法走向纯粹的审美的艺术的自觉性的转折点,正好落在当下书法家的身上。几百年后再来看这30年,可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书法梦: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梦有三点: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

“走上去”很简单,给书法建立一个门槛,让书法回归到它自身的地位上来,不然的话,我们可能老出洋相。文学和书法都有艺术的共性,但是绝对不允许也不能够用那种共性的东西来代替他的个性,书法要尊重书法的规律性。 “走下去”,就是我们的艺术是为公民服务的,天天给老百姓唱《小放牛》,人家也会厌烦的,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可是今天我们重复古人、重复他人、重复自己,这能叫创新吗?能叫为人民大众服务吗?我们要用发展的、带有时代特性的、我们民族的艺术来为我们的老百姓服务。“走出去”,这就需要我们的书法进入理论的实践。古代的书论当中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例子,担夫与公主争道,这是古人在创作实践当中得出来的经验,非常经典。古人在创造这个经验的时候,它是作为一种创作体会,最根本的还是中国的哲学,就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

书法应该写出对社会的文化领悟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一流人才要有修养、能力、视野、责任、知识。人文艺术给人想象力,科学技术给人创造力,达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美融合是应用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可以从文化艺术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人文艺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科学、人文一道,应该被置于办学观念的核心地位。教育是挖掘每个人的天赋、潜质,培养每个人的发展能力。书法应该写自己的一种境界,一种品德,对社会的一种文化的领悟,自己的纸与笔表达出来这样的艺术、启迪和教化对社会非常重要。

要维护书法的尊严

林 岫(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写字不等于中国书法。爱祖国的文字,应该会写中国字,但是不等于人人都会中国书法,这个界限要搞清楚。文化都是有门槛的。昨天买字帖,今天就可以称为大家,过几天就可以加入书法协会,再过几年就是专家委员会委员,对本人学艺绝对不利。中国书法是国艺,要当成国艺就要把书法当回事。这里边的那一份深厚的学问,你要花几十年甚至毕生去解读。过去讲读读诗歌是灵魂的探险,读中国古贤的字画,每次都会觉得热血澎湃,那是一种感情,是文化的滋养,是几千年中国文人文化的乳液。我们现在维护的是国艺的尊严,就是潘天寿先生称为四大不朽的精髓。

几十年来,中国书法热闹得很,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我们也做了很多实事,我们得到了很多,但并不见得所有的都是得,也不见得所有的失都是失,要清醒地正视很多东西,才能更好地发展。

书法人要有文人风骨

李刚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社长):4年来,中国书协大概搞了100多个展览和大大小小无数的活动,对当代书法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因此思考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书法本体——“展览体”的问题,再一个是社会现象——社会化的问题。过去文人是自然书写,刚才谈到文人书写是真善美合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的书法处在展览时代,作品形式改变就是制作化取代自然书写。今天的展览大部分作品没有用色纸,都是素面朝天,都是自由书写表现自己理想的审美和形式,因为是邀请展,没有经过评选,也是一种独创性的。如果要经过评选,就要看评委的眼色,这时候就要装扮自己,涂脂抹粉,失去了自然书写。大美是什么?大道。书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失去自然,失去真,单纯追求美,少了文化支撑,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再就是书法人的生存状态,他不是给自己写字,是竞争生存需要写字,心态是很沉重的。书法本体给人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再就是社会化的问题,书法界的高层人士提出“全民书法”这个理念,这个口号没有错,用“全民书法”把书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法大繁荣大发展,讲的是一个层面。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几千年的书法史是以高度来说话的,不是以宽度来说话的,没有标高和专业,就没有时代留下的痕迹,我们书法人要捍卫书法的尊严。书法从文人的书斋中走出来,走向展厅,从可读的艺术变成可视的艺术,如今书法从展厅走向舞台,主要是要这个过程。逐渐从文人修身变成社会性的娱乐化,这种娱乐化的过程也是泛化和消解的过程,这是值得警惕的。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求书法人作为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文人风骨,文人风骨就是正心、诚意,当代书法界缺失的、亟待换回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

书法要复归古时的高贵性,开拓现代的国际性

刘洪彪(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来德在法国卢浮宫搞“墨乐”表演的时候,我给他发过一个短信,一是遥相祝贺,祝贺他成功。当时说了两句话,“中国书法要复归古时的高贵性,要拓开现代的国际性”。我在自己书法馆的天花板上挂了30块板子,悬挂着我临摹的30件古典经典碑帖,我的用意除了视觉上和室内装修美感的需要,潜意识是要让所有来书法馆的人,一进入就抬起他的头,仰视经典,仰视中国书法。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点事情,让周围我能接触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点,书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书法是高贵的、高级的,不能亏待!

多元化是发展书法的一条道路

周俊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当代书法人主要考虑我们的时代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艺术来面对祖先,来给后人评价。我始终在考虑,当今时代,书法艺术应该怎么走?正常情况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这些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比如说这次的艺术大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我们要提倡书法上的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这是发展书法的一条道路。现在入选的“展览体”,应当说有传统工艺性、现代时代性,同时有一些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支点,这三点缺一不可。因为这是集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审美的体现。所以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独断专行一些,让自己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因为我们不可能干涉其他人,也不可能干涉整个书法发展的道路,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今后艺术发展将是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面临多重困境

屠新时(美国)(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主席,北美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我在美国20多年所感受到的是,中国书法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样式的,我们无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看到一幅中国的书法,就知道这里是与中国文化相连接的。中国的书法要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而且我觉得我们不能依靠外国人来传播中国的书法,因为他们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书法的传播有没有一批真正合格的、能够演示中国书法、能够讲中国书法基本道理的老师。第二个问题,中国书法要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在大学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学术的过程和教学的规范,如果你所在学校那些中文老师不懂书法就没有人去推动这件事情,要开这门课就很难,关键是怎么把海外的力量和国内的力量结合起来,内外呼应。这些老师怎么教国外的学生,这是我们所面对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作为书法事业应该有宏观长远的设想和计划,有没有中英文对照的字典,有没有中英文对照的关于介绍中国美学和中国当代艺术基本走向和基本特点的英文著作,这样的材料,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国家级的学术团体和单位来做。

书法家的才能要用书法语言表达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语言是有自身构成的,它有传承也有发展,一家一派都是有体统的,没有体统不叫书法。书法要没有门槛就会自毁,没有体统就很难构成书法语言的力量和美感,但是由于传承的稳定性、纯洁性逐渐消失,再加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是浅尝辄止,或是胡乱拼凑,书法就没有门槛也缺乏自律。书法语言是有温度、有力度的,同时还有不同的深度,每一个人的脾气、性情相对于不同的书法产生关系,有的非常默契,有的对立,博采百家未必就协调。具体的人应对具体的书法语言才有可能使自身的才华、性情落到实处。一个书法家的才能要用书法语言表达,所以一定要落在实处。每一个学书法的人应该使语言更加清洁、简洁,更加突出书法的特点,从而使自己与他人不同,与自己呈现的过去也不同。

对书法传统要有更清醒的审视

周祥林(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整个清代隶书是很低级的,近百年来,我们的隶书学习都笼罩在清代隶书的氛围之下,但它跟我们心中的汉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我们所有提倡碑帖结合的人脑子里面就是一笔糊涂账。通过清代隶书的梳理,我们发现当代很多东西都是伪的。包括“二王”,我认为大部分是伪“二王”、伪传统,包括伪现代、伪形式。手卷这么好的形式给扔了,还有什么比它更好?对联、扇面、条幅,这些好的形式不好好对待,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看?我认为王羲之跟王献之的区别非常大,现在我们言必提“二王”,但是事实上看《十七帖》,两人的字在笔法上完全不同,大王的内擫法和小王的外拓法,除了转折体现出来,具体行笔是完全不一样的。

“全民书法”应慎重提出

陈秀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弘一法师作品呈现的是清、静、淡,可谓前无古人、独具一格。他的思维是非常开放的。出家以后,其他的艺术他都可以不要,但是唯独书法。保留下来的过程中他做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见到他出家后的书法,风格全然变了,弘一法师的书法构成,是非常典型的调和学。中国书法能够把西方的美的情趣、美的构成带进来,产生更大的魅力。

我认为“全民书法”应慎重提出。中国的书法要国际化,书法教育必须跟上,书法没有门槛是非常危险的。首先我们教学的这些方案没有体系化,美国就有中小学基础性的、大学高层次的,有娱乐性的,有专家性的钢琴教育,我们能否请专家、学者静下心来做方案的编辑,再把它翻译成外文,然后才有可能让中国的书法走向世界,达到继承传播的目的。

书家的性格与作品有直接关系

张公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明代文彭艺术创作的水平不是很高,鉴定的水平很高,在很多流传下来的手卷中能看到,他的跋写得很精彩。这件作品写了文徵明的两首诗,一首是《心向天》,一首是《民非曲》。从作品的感觉看,有祝枝山、怀素的影响,从气息上能够看出是文彭的作品。文彭抄他父亲的两首诗,当中就漏掉了两个字,还有两个字重复。这本来是不应该的,但是以文彭的性格,这也是有可能的。这说明书家的性格与作品有直接的关系。

画外书外功成就艺术家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人提交的论文是《黄宾虹金石印学漫议》。在当代的黄宾虹研究中,都是基于其国画大师的身份而阐发的,多忽略其画外的探究。而实际上黄宾虹之所以能在国画史上具有独立的特性与价值,是因为其在画之本体之外的因素成就了他。而黄宾虹于画外最突出的是在金石印学方面的情结与作为,这也奠定了其独具个性的画学观及绘画、书法风格。

可以想见,作为国画大师的黄宾虹,其画外及书外功力之丰厚,学术与艺道相参融的超凡境界。而寻绎黄宾虹的金石印学踪迹,会发现晚清一些重要的金石学家的思想观点,尤其是受到了陈介祺的影响。这在我的论文中都有具体的考述。

书法家面临人文精神失落

黄 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论家):当今书法草书开始流行了,而这个流行的现象又跟中国书法史有密切的联系。我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美学的,一个是关于史学的。中国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气势恢弘的草书时代——两汉, 以“二王”为最后的标志,“二王”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第一个草书时代高峰的到来,也是这个草书时代终结的开始。从那往后,一直到明末清初出现“草书热”的现象,我称为“亚草书”时代。当今草书的流行可能是今后草书时代到来的一个征兆,但是离草书时代,离我们中国书法史的草书时代差距很大。当今的草书存在的问题是草法不够规范,草书的概念本身不那么明朗,还有一种自我封闭的现象。大家关注草书,需要沉入历史,尤其是需要关注书法史那个巅峰时期伟大的作品及书家。

还有关于书法家身份的困惑和思考,我认为当今的书法创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书法热也有几十年,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书法家的身份作为一个自我定位还非常迷茫。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艺术从来不是这样简单。书法的形式感追求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形式感要一分为二来看。书法热兴起的前期,毫无疑问最受到关注的就是形式,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书法不只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的一种产物。现在有一种好的现象,书写的范围拓宽了,作者挑选的空间也括大了。书法家不能纯形式的玩弄,更不能自我封闭。

书法文化建设需要宏大格局

李金豹(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成员、《书法报》编辑):未来20年,会形成有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展览,还有书法交流、书法市场和书法文化建设的格局。2011年8月,教育部刊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的具体要求。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写和师资力量的配备是关键。高等教育方面,目前全国有超过100所学校设立了书法专业,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应俱全。未来一段时间,师资的培训会显得很重要也很紧迫。书法研究的格局方面,高校对书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书法文献、书法史、书法理论,其中还包括书法资料的甄别、考证及书法鉴定研究等,还会拓展出书法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

刻帖的兴盛与经济直接挂钩

楚 默(《中国书法全集》编辑、理论家):晚明的经济十分发达,引起了刻帖的兴盛。但是经济发展跟刻帖发展并不对等,明代刻帖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刻帖成为商品。而且参与的人数多,有各种各样的版本。由于经济起作用,所以明代的刻帖造假盛行。还有地域特色,一个地方刻什么帖,这跟地方有关系,跟明代社团有关系,明代的诗人文人有200多个社团,比如宁波是宁波的刻帖,南京是南京的刻帖。还有很多家族参与刻帖,一个家族就把跟当朝文人交往的墨迹刻出来。

当下楷书发展的困境

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所所长):面对当下楷书发展的困境,应从几个方面做探讨:溯其源,以史为鉴,汲取楷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异其流,寻找不同于晋楷、魏楷、唐楷三系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我们的楷书才可以有一席之地。

溯其源,楷书原意是作为楷模的书法。师法自然,楷书的发展从自然获得源源不断的养料。保持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拓展楷书的审美与实用空间。坚守楷书方式,成就当代楷书文化。魏楷的价值在于楷书形态的任性与恣肆及楷书风格的烂漫与质朴,可以为楷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唐楷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如何从晋楷和魏楷合理汲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筹划。当代楷书必须要有其所依存发展的土壤。淡化楷书经典的艺术样式,重视楷书经典的创造机理。激活晋楷、魏楷和唐楷三系,探求其在当代楷书发展中的新价值,创造楷书艺术新的生命范式。

当代书家要注重技道双修

邱世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画研究所所长):当代书家要学习黄山谷、苏东坡他们的精神,要更加注重技和道双修。现在倡导圣贤人格是非常有现实性、针对性的。

写意是中国书画艺术最大优势

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画界出现两个现象,一是不断往后退,回归到艺术的原创性。现在有一个说法,要按照西方的文艺理论,把书法、中国画变成造型艺术,这我不太赞同。实际上中国书画艺术最大的优势不是造型艺术,而是写意、表现性艺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唯人参与方得形象,如果不在这个土地上建立起文化的自主性,我觉得中国艺术不管往后走还是往前走,前途都是非常不可靠的。

可读性是现代书法的底线

权昌伦(韩国)(国际书法艺术联合会韓国本部 理事长):这次展览的标题是“笔墨东方”,其中这个“笔墨”在西方的艺术领域里面是没有的,只有在东方才存在。我们的毛笔是圆锥形的,书法是来源于自然的。不管这个时代怎么变化,我觉得书法还是要把它的内涵发扬光大。书法是追求文字美的一种艺术。现代书法应该以什么来划界限,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能够有可读性。

书法保留了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邱程光(新加坡)(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席,新加坡兰亭会会长):书法的传承进入非遗的时代,确实令我们海外的书法工作者感到鼓舞。俄罗斯有经济学教授在《通往巅峰的途中》一文中论述中国从文明古国延续到今天并走向巅峰,原因在于我们文化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令人惊叹的象形文字,包括书法。第二,浩如烟海的文献,这是对过去的传承。第三,精神生活崇敬祖先,对祖先的崇敬是文化的继承性,将历史与今天连接起来,不断丰富中华文化。这是中国传统的继承性,象形文字保住思想与文化的统一性、继承性,有利于适应力的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象形文字演化成汉字的魅力,文化长河中提炼熔铸中华民族精神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书法是一种修行

西 子(意大利)(国际书法家协会意大利本部主席):一直以来我们被书法的魅力和它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深深吸引。书法是我们陶冶审美品味、道德情操的方式,书法是一种修行,值得当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代永远重视和保护。书法是人类美丽的天赋,我认为它是地球上最美的天赋之一。尽管我们来自意大利,但是我们仍然深爱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我们生活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建筑当中,越来越感觉到靠近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它的审美品味,吸引我们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

书法在台湾正逐步受到重视

王振邦(中国台湾)(台湾济南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我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书法上的距离拉大了。这几年来台湾的书法活动还是此起彼落在发展,台湾“教育部”现在很明确要把书法教育从小抓起,以台中市来说,每学期一定要上四节书法课,在国民小学,这个课程由各学校的老师编排,“教育部”现在也在统筹说希望纳入正式的课纲里面实施和推广,可惜这个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一般的社会教育里面,其实有很多书法名家私塾在招收学生,也引起很广泛的书法学习的风潮。在台湾,每个家庭都对书法非常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写繁体字笔迹工整,有一些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也看他书写的行文和内容,书法在台湾正逐渐受到重视,每年都举行大型书法展览活动。整体来说,台湾的书法水平是非常扎实的。今天这个展览,从作品的形式感到用笔的方式,台湾年轻辈中少见这样的视觉形式的呈现。

书法写意精神呼唤正大气象

刘宗超(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发展30年,是朝着专业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怎么回归生活,一直是大家面临的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工具,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由磨墨到瓶装墨汁,现在瓶装墨汁有可能百余年后就要变色,而且纸张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工具的变化也没有很好解决。语言的变化,文言文到白话文到现代语言,包括网络语言这种变化,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再就是文字,由繁体字到简体字再到拼音化,尤其现在的手机屏幕,它主要是用拼音,年轻人很少用手写,这个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对书写也是慢慢的疏离。我想要从文字、艺术、文化层面解决。首先说文字的层面,牵涉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文字的规范和突破,比如说是谨守传统书法的字形和范式,还是字形上有所突破。

书法写意精神主要是三个方面,抽象性、抒情性和时间性。抽象性就是不具象,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好的书法家是在书法形式里面善于制造矛盾而又能和谐解决矛盾的高手。现在的一些作品是见字不见人,主要是抒情性的欠缺,简单模仿别人和模仿流行体造成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文化的层面,一个是人格的修为,再一个是审美和创作美、技和道的统一。如果由技到道这样的方向,所创作出来的书法或者东方的笔墨就能体现一种大的格局、大的手笔,也能体现一种正大气象。

草书要上境界必须去俗

吕书庆(《中国书法》杂志社执行编辑):我谈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去俗的问题,当代草书现在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但有一些草书很俗,俗在什么地方?与流行有关,迎合评委和俗人。黄庭坚在他53岁以后,到了巴山蜀水,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精品,其中一句话就是去俗。黄庭坚认为草书字中有笔如句中有眼。第二,我认为我们跟古人不可比主要是在功力上,并不是我们的功夫超过古人或者达到古人的程度,即使我们有一些古人的味道,还是表面的,真正的东西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东西我们和古人差在什么地方?就是差在精微、精妙上。第三,草书要有境界,它很早就是艺术与实用慢慢分离,我们现在要在草书上经得起时代推敲,要有境界,还应该有造化。

传承是个大问题

濮列平(汉字艺术家、评论家):我每一次在大学开讲就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学习传统书法,几乎是一片否定声。有些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六七年传统书法的学生不愿意继续学。我说为什么,他说没有用处,他没有看到中国传统书法在未来的价值。我们沿袭的教学方法很有问题,学生没有认识到书法的价值。中国政府能做出如此保护和传承书法的重要决策也是文化战略,现在我们如果还回归到自己在书斋里边自得其乐的状态,没有考虑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没有上升到社会的真实价值认定上来,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以后,传承是一个大问题。

总结

曾来德:举行这样一个国际大展,根本意义就在于重塑我们的信心,这是书法繁荣的前提。任何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方面有得有失都很正常,关键是自己做得怎么样、自己如何去做、自己做了多少,这才应是我们今天真正的追问。

(以上文字由吴川淮、张平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