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登雄:祁剧不改革,即消亡

2013年06月15日 07:13
来源:湖南日报

练功,仍是刘登雄每天必不可少的课目,他还要给学员们上课呢。 本报记者 刘银艳 摄

齐整的黑上衣,暗红色围脖,头发短而精神,看上去很是时髦。不得不说,刘登雄是我们采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显得最“洋气”的一个。事实上,他带领的湖南省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原湖南省祁剧院)在湖南文化圈中也相当洋气,当许多传统剧团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时,他们不但成功突围,甚至颇有几分风生水起、大展身手的意味。刘登雄,也因此被称为祁剧革新者。6月6日,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刘登雄以其为祁剧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成功当选。

本报记者 秦慧英 刘银艳

一个好消息让刘登雄和整个湖南省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都振奋了:祁剧《梦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得50万元的国家资助经费。这是我省市州第一个入围此项国家殊荣的剧目,也是祁剧这一剧种第一次入围。

而这一成绩,与刘登雄对祁剧的创新改革,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改革,即消亡

大气、现代感十足的建筑,前卫的装修,先进的音响、灯光、LED屏等设备,可供800名观众观看演出……来到邵阳市,记者很快发现,楚雄大剧院俨然成了当地的新地标。

“很多大型演出都特别喜欢租用我们的场地。”如今已经由祁剧院院长变身为公司总经理的刘登雄介绍说。5月21日,邵阳市2013年“雅韵三湘”大型综艺专场演出就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我们现在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了现代化的大剧院,而且收入提高了,职工有了公积金,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奔头!”说起现在的剧院,老职工们的眼睛里满是藏不住的兴奋。老一辈的演员对祁剧曾经的沉浮都有着刻骨的记忆。上世纪70年代 ,省祁剧院从长沙下放至邵阳,当年的祁剧曾经风靡一时,还多次进京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演出。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祁剧逐步陷入困境,戏没人看,工资发不出。“40来人的团队,一天演两场才800元,吃住还要自己解决。许多年轻演员选择另谋生路。”

2007年,刘登雄走马上任祁剧院院长。在他内心,早就清醒地意识到,祁剧再不改革、不创新,消亡也许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大胆地点燃了改革之火。

他的第一步,是腾窝挪地。

一直以来,老祁剧院总共只有2.9亩地,一栋4层楼的房子,一楼是门面,二、三楼改装成招待所用以补充经费缺口,四楼是办公室兼员工宿舍,“仅从房子看,就是一副衰败的景象。”

压力很大。老职工们听说了刘登雄要把老剧院卖掉的想法,纷纷反对,特别是他们认为老办公楼的门面是祖业,是工资保障,为此指责他出卖祖业。他平静地面对这一切。从2007年走马上任省祁剧院院长以后,改革之举,旁人的不理解和种种责难,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避免的,“枪打出头鸟嘛!”刘登雄说。

听说邵阳二纺机厂大礼堂要拍卖,刘登雄意识到祁剧院的机会来了。经上级批准,2008年,他公开拍卖原有资产,并买下了邵阳二纺机厂的14亩土地及8000平方米的房产。通过产权置换,祁剧院的面积扩大了近5倍。

“原来老门面的收入一年也就40多万元,现在光靠剧场出租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最重要的是,有了生产场地,授课教学、展演、活动,大家心里都有了底气。”

群众喜欢才有生命力

刘登雄的改革,也在这一步的曲折之后变得顺畅了许多。

2012年4月,省祁剧院正式挂牌转企改制,更名为湖南省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事实上,刘登雄的改革远远走在了改制之前。他的市场观念浓厚地体现在祁剧的创作和推广上。

“不管什么戏剧,终归要群众喜欢才有生命力。”刘登雄认为,祁剧要发展,“关键要改革”,要改变一些老旧的观念、老旧的传统,以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观、价值观。

然而,在文艺舞台多元化呈现的今天,古老的祁剧靠什么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呢?刘登雄认为,在保持祁剧根本的基础上,必须借助现代手段大胆革新。

以此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梦蝶》为例,虽然声腔音韵、表演程式都还是传统的祁剧,却又充分吸收现代元素,不仅在故事叙述上巧妙运用现代写作技法,更加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同时采用最先进的灯光、舞美与乐器完美配合,服装、化妆、道具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一切都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刘登雄说,不仅表现形式上重视观众感受,在祁剧内容上,也更加注重针对不同观众进行编排。“对老一点的群体,我们有故事性强的传统大戏;对年轻一点的,我们有时间比较短、观赏性强、搞笑诙谐的折子戏、功夫戏。”

要赢得市场、赢得观众,自然最离不开的是“人”。在祁剧院改制之前,刘登雄便下了另一步最重要的棋,即用人制度的改革。对中层以上干部,一律实行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在内部严格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利益与业绩挂钩。“演员们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更激发了他们演戏和创作的积极性。”

为挽救祁剧人才断层的危局,刘登雄提出联合办学的想法,培养祁剧接班人。2005年,剧院与邵阳艺校联手,开办了有50多名学员的祁剧班,并由剧院出资送他们到北京戏剧学院进修。在这样的机制下,不仅产生了梅花奖得主肖笑波等一批优秀人才,也催生了《目连救母》、《岳飞传》、《梦蝶》等优秀剧目。

身上混合着两种气质:文艺人与商人

改革让老祁剧院焕发了许多生机,德高望重的老演员们被刘登雄邀请重新出山,抢救祁剧遗产、重新编排经典剧目;年轻演员们暗暗较劲,在表演与创作上大放异彩。虽然整体来说,目前的传统戏曲市场还比较低迷,但刘登雄对祁剧的未来却并不悲观。

“我们现在的观众基础其实很好,邵阳人对祁剧的喜爱程度很高,尤其是农村的婚宴、寿宴,还有城市的开业庆典等场合,祁剧都用得上。”刘登雄笑着说,“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精神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反过来又开始喜欢传统文化,喜欢老祖宗们遗留的精华。大家会觉得这些也值得回味,也蛮舒服!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传统剧赶上了好时代。”

与刘登雄交谈,会觉得他身上混合着两种气质:文艺人与商人。事实上,他8岁开始学京剧,14岁学祁剧,几十年戏剧的浸淫,早已让文艺的气质浸入了骨髓。而身体里的另外一种天性,也在他曾经的下海经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开过酒店、跑过运输、做过汽配、办过歌厅……一度是个令人艳羡的万元户。很多时候,这两种气质是矛盾的,甚至格格不入,但当刘登雄带着祁剧推开一扇扇市场的大门时,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自然。

“祁剧发展不能畏首畏尾,我们要自重、自信!”在成功探索市场后,刘登雄希望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一些。

即便资金并不充裕,但他在很多方面却十分的大手笔。为了参加一个艺术节,为了打造一出精品戏剧,不惜耗资百万。“短期来说,这笔资金的确很大,但我们出人、出戏、出名气,大家凝聚力增强了,也有了想法、有了奔头,长远看是值得的。”为了赴香港参加演出,或准备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等等,他都会不遗余力,推荐最优秀的演员,带着最好的剧目走出去,目的是“增加影响力”。

标签:改革 祁剧 消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