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棕编参展项目 巧帆棕编

2013年06月11日 01: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身披蓑衣的大禹王像

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

大手牵小手 共织棕编梦

大手牵小手 共织棕编梦

四川新都棕编技艺溯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叶。除了蓑衣,棕榈树还可以化身为菜篮、床垫、蒲扇等,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辉煌历程

据专家考证,新都(新繁)棕编源于古蜀时,成于汉代,兴盛于清朝中后期。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的社会中,新都棕编从自给自足到逐渐走入市场。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新繁妇女即已形成“析嫩棕叶为丝编织”的传统,至清代末,新繁棕编丝帽作为奇技手工艺品进入宫廷,逐渐成为时尚而风行,更有人将它作为外销商品,贩往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新都棕编产品进一步销往世界各地,棕编工艺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1953年,新都棕编从我国第一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近百个,远销东亚、东南亚、欧洲及美洲。1958年以后,棕编制品直接交四川省外贸出口公司出口。1958年3月,新繁镇的棕编老艺人殷玉华、罗安琼、景玉怀等人共同编织了一套做工考究、颜色鲜艳的棕编工艺品,包括枕巾、拖鞋、提包等敬献给毛主席,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1963年,刘少奇和陈毅出访印尼,用新繁棕编的凉鞋、凉帽、枕巾、坐垫等作为礼品,馈赠外国友人。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之际,新都县选送的棕编制品23种124件参加北京工艺美术展览,并赴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1个亚非国家展出。1974年,国家征集美术品赴美国展出,新都县送去棕编制品300多件,共有8类165件棕编制品入选赴美。

新都棕编作为成都市新都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保持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原生态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2006年11月,新都棕编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1年10月,新都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根溯源

新都棕编究竟起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棕编是“万编之宗”。棕编之始,源于自然。这是因为棕片本身就是一件件大自然的“自然编织物”。古人由此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棕编。

我们常常见到的古代大禹治水图中,大禹身披蓑衣,这蓑衣应是我们能见到的古代棕编品。大禹生于四川西部,他建立了揭开中华文明篇章的夏王朝,但夏代的一切编织物均无实物可考,要解决棕编之源问题,有待考古发现。

1980年3月,考古专家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马家乡发现了一座长方形土坑木椁战国墓。墓中出土铜罍、编钟、提梁壶、兵器和农具,共计188件。墓中出土的虎斑纹十字铜戈、兽面纹三角铜戈、牛鼠纹铜矛、铜削等铜器都通体呈金黄色,没有锈迹,精美绝伦,非常难得。在这些珍宝中,有多件生产工具表面均有一白色印记引人注目。这个印记为长方形,呈四行三列的网格状,似编织痕。

正当考古专家对其表意迷惑不解时,专家们在马家乡普东村三组的一处战国墓中,发现了一枚铜印章,为人们破解这些神秘网格符号提供了重要线索。印章边宽3.5厘米,高1.4厘米,后称“巴蜀印章”。

“巴蜀印章”下部左右两侧有男女各一人相对并双手相牵,组成一神龛(供案)形;神龛前(或下)置放的洒溶器“罍”(礼器)中,正散发出阵阵酒香;神龛上部左右两侧悬挂物为打击乐器“铎”,似神圣祭典中的悠扬妙乐;神龛正中,一身穿精美织衣(似棕编衣)之人,正襟危坐,肃穆神圣。

神龛上部正中的符号,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族徽,是巴蜀王神圣权力的象征。同时,这枚文物印章中的图,也为古老而神秘的新都棕编之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由于“巴蜀印章”就出土在新都县城附近,更为新都(新繁)棕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强有力的文化底蕴印证。

(郑 蕾)

纤纤素手编出叶上传奇

“慢镇”建设与非遗传承

陈娴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棕编技艺经历了从辉煌到日渐衰落再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而今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运营道路。

古老的棕编技艺是否会沿着产业化的道路重焕活力?这就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营问题。一方面,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老师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能否进入市场并进行商业化经营,决定权不在我们的主观意志,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市场化路径进行选择。目前新都棕编的保护性开发尚停留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推广阶段,建设与当下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打造棕编体验园,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区域人文风情的展示。

韩国的尚州、青山岛等“慢镇”建设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的正面案例。“慢镇”指的是与当前只强调生产的“快节奏社会”相反的,提倡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根据世界“慢镇”联盟的54条准则,新都区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与“慢镇”精神颇为一致。因此,可通过对文化资本的挖掘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融合的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将传承棕编技艺上升到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层面。这种新的可能模式不仅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条可操作性的新路径,而且对我国当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齐吉祥(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仿复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委员会主任):

新都棕编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保持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原生态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然而,它曾经的辉煌正渐渐离我们而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11年10月,新都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个来自政府层面的重大举措,既是对新都棕编艺术的肯定, 又为这一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契机,希望各有关方面不失时机地对棕编艺术予以扶植,促其发展。我相信,棕编和即将建成的棕编博物馆必将成为新都新的名片。

钟建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区域文化规划与设计中心秘书长):

为了传承我们的传统技艺,在当前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新都棕编要有自己的设计,要有自己的品牌,巧帆棕编已经走在了前头。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搞品牌经济是工艺品发展的方向,希望像刘俊英这样的带头人能在艺术与市场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标签:棕编 成都 新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