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文化情怀
梁漱溟(资料图片)
□陈华文
中国大儒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知识分子当中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从小钻研儒学与佛教典籍,虽只有中学文凭,年轻时却被聘为北京大学讲师。但他不是书呆子,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家,在山东邹平从事了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一直在思考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其精神中有士大夫的血气与傲骨。由他的长子梁培宽审订的《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一书,则集中反映了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书中收录的文章,都是梁漱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撰写的。当时,不少学者对传统文化口诛笔伐,认为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是传统文化没落造成的,只有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拯救中国。梁漱溟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不能归咎于文化落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血脉未断流过,且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对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国人应该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自信的力量。
梁漱溟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微观比照,从中西方生活生产中辨析其文化差异。他指出,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硬的、机械的,而中国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软性的、活动的。西方人以自己为本我,喜欢标榜自我,即便是请客吃饭,主人也要坐中间。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请客一定要客人坐中间。西方人的团体观念强,团队中所有成员,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惩戒。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依靠规则进行约束。西方近代工业大规模快速发展,其团结协作理念功不可没。
中国传统文化史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农业文化没有太多的约束和秩序,人们看重“家”的感情,人情往往大于法。如此一来,人们的法治观念、纪律意识就非常淡薄。梁漱溟结合当时的抗战国情指出,国军部队派系严重,打仗各自为政,帮派节派的风气盛行,士兵的纪律松散,这也是战争处于被动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孔子。新文化运动中,孔子被拉下了神坛。梁漱溟认为,知识界如此匆忙地批判孔子,实在有点欠妥。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一门修身的学问,将西方心理学引入进来大有裨益,毕竟孔子的思想,是他从人类心理的认识中而来。这种主张,对当时那些专门研究孔子的学者而言,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之语。
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情厚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一味的赞美,他的爱中有批判、有反思。在西方现代文化涌入中国之时,他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总是在传统文化当中寻找思想的闪光点。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总保持一种距离。梁漱溟的文化见解,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朵奇葩。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